侗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田野调查研究以贵州黎平平地村为例.docVIP

侗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田野调查研究以贵州黎平平地村为例.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侗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田野调查研究以贵州黎平平地村为例

侗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田野调查研究 ———以贵州黎平平地村为例 潘 全 英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贵州 贵阳 550004) 摘 要: 在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区黎平县,封闭落后的山地环境促使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广泛操 持; 近年来商品经济农村市场的深度拓展以及在侗寨经济中逐渐确立的主导地位,使大量传承 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快速走向了绝迹的边缘。本调查选取在手工织布技艺的衰落中极具典型 性的黎平县平地村,重点从该技艺目前被操持的境况以及村民心理的层面,力图实况反映该技 艺传承发展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为外界的研究开发打开真实的内部视野,促进传统技艺原始 持有人与政府、企业、学术界的理解和沟通。 关键词: 传统手工技艺; 织布; 田野调查; 传承; 侗寨 中图分类号: TS93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621X( 2011) 03 - 0141 - 06 平地村便是上述少数焦点之外的众多被世人 遗忘的侗族村寨之一。它处在县城西北 38 公里 处,有一条泥石公路盘旋延伸经过,全村 200 多住 户近 1 000 人口均是侗族并以侗语交流,除部分老 年人还时有穿着早年自制家机布① 便服外,着装与 汉人无异。虽然服装、被面等村民日常蔽体防寒 所需没有再求助于家机布,但闲置在阴暗角落里 布满尘埃的古老织布机,却是诸多过客新奇而意 欲探寻的独特景象。劳务输出近年来一直是该村 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渠道,他们仅种植少量粮食 蔬菜维持家庭食用,部分自然资源出售( 木材、野 生药材、野生食材)和本地务工( 摘采茶叶、搬运杉 木)也多方面地促进了村民的增收,② 但传统手工 织布技艺从未被纳入他们可能增收的副业行列。 未受旅游推广、产业化运作等外来商业模式的干 涉影响而自然传承的原生性,以及它代表了外出 务工大潮下“留守的小农经济”也快速丧失了传统 一、调查点简介及选择理由 自古以来便是侗疆腹地、侗文化中心的贵州 黎平县,深处黔湘桂三省交界,是全国侗族人口最 多的县(约占全县总人口的 70% )[1],其保存至今 的神奇古朴、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是各界学者、 专家和机构进行侗族原生态文化调查研究与实验 的理想园地。在清新响亮的“侗族大歌”引领下, 在当地政府倡导民俗旅游的政策背景下,肇兴、堂 安、地扪、黄岗、纪堂、平善等保存完整又极具特色 的偏远侗寨日渐走进公众的视野,以银饰、侗锦为 代表的侗族服饰文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兴趣。而 就目前面临侗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危机之下的拯 救与保护主题,以上述几个被当地政府隆重推出 并为外界力量介入开发保护的村寨为典型的相关 报道较多,而更多的乡间侗寨则在外来文化的强 势冲击 里,悄无声息地逐渐丧失着民族古稀的 韵味。 田 野 调 查 收稿日期: 2011 - 06 - 17 基金项目: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青年社科基金课题项目 作者简介: 潘全英( 1981 - ) ,女,苗族,贵州黎平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 ①当地及附近村寨通用的说法,即他们用织布机自制形成的有别于机器大规模产出“洋布”的手织布,通常又被外界称为( 老) 土布、 ( 老) 粗布等。 ②尽管从量化角度看是很微弱的,而且也是不确定、不稳定的。 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 的大多数侗族村寨的典型性,兼具深入展开田野 调查的便利性,① 是笔者选择该村寨作为田野调查 点的原因。 二、调查方法与手段 本次调查的施行源于 2010 年暑期笔者短暂 拜访期间,原定探亲访友的安排意外地增添了对 传统手工织布的深刻印象,而仓促中又有太多的 问题没有来得及想到并及时弄清楚。怀揣满腹的 疑惑,时隔半年之后,笔者再次来到平地村亲戚 家,利用多数外出人员都返乡过春节的绝好时机, 进行了寒假一个多月的蹲点式深入田野调查。通 过“串寨”这样一种当地盛行的泛交往方式,参与 多个妇女群的家庭聚会、频繁出入村民聚集的公 共场所、参与村小学教师的集体活动、入户访问村 领导及个人随机访谈等,广泛听取了各个层面的 观点和意见,也实际观察到了平地村传统手工织 布技艺现状的丰富展现,深切体会到了在目前大 趋势下其“传承与发展”在村民看来是多么的不可 思议和举步艰难。 具体言之,本调查主要通过多层面整体了解、 个别深度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该村传统手工织 布技艺现状和特征,村民( 主要是女性) ② 对自己 族群传承织布技艺的观点、正在面临什么问题、最 大的威胁来自哪里、该技艺应由谁所有、谁有权进 行管理和维护并从中受益、目前通行的旅游及产 业开发保护模式推广到自己传承织布技艺中的观 点和忧虑、以及对于促使对该技艺使用和传承有 什么好的想法等等。 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艰苦细致的田野作 业,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