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羊毛毡手工技艺探寻_怀旧人类学的视野.docxVIP

白族羊毛毡手工技艺探寻_怀旧人类学的视野.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族羊毛毡手工技艺探寻_怀旧人类学的视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fang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No.2,2012Gen.No.1042012年第2期总第104期白族羊毛毡手工技艺探寻:怀旧人类学的视野杨熊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当代全球化与现代化兴起,传统手工技艺不可避免地受其冲击,但在偏远的云南省大理喜洲金圭寺村,羊毛毡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方式却没有受到影响而消逝,羊毛匠的创作灵感仍然流淌在现代化的机械流水线外。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时空背景下,羊毛毡具有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否预示着羊毛毡工艺传统能承续,并抵挡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压力。通过梳理羊毛毡的传说与故事,从石碑执照的发掘,追溯羊毛毡发展史,阐述羊毛毡作为白族传统失落的忆念,是地方性文化传统重建的希望,是一种无可避免的乡愁。关键词:白族羊毛毡;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价值;怀旧人类学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12)02-0109-08“怀旧”(nostalgia),源于两个希腊词根nostos和algia。nostos,是回家、返乡的意思;algia则指一种痛苦的状态,即思慕回家的焦灼感[1](2)。按照美国社会学家罗伯森的说法,研究怀旧可以考查关于乡愁的理论(thetheoryofnostalgia)对怀旧的理解[2](209)。与怀旧理解和研究有关的怀旧人类学(NostalgiaAnthropology)在西方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中可谓方兴未艾,以此征引的文章繁多,而相关的研究在国内的人类学领域却是凤毛麟角。“怀旧”是指对过去事情的失落感,这些东西曾经是人们所熟悉的东西,具有某种象征性或表达情感的符号。当怀旧作为一种文化表意实践进入日常生活时,作为一个理论问题的怀旧也就进入了学者视野。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怀旧总被想象成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它是某种朦胧的有关过去的审美情愫,不仅象征了人类对那些美好的但却一去不复返的过往的珍视和留恋,还隐含了人类的某种情感需求。从老照片、老式家具、老唱片到小胡同、古村落,都已表明怀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并且已经融入大众化的消费行为之中。正如金圭寺村的羊毛毡在今天大理的市场上,公众对羊毛毡的认同感还是比较强烈的。当笔者把购买的羊毛毡产品带回来时,从一些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人的眼里,笔者看到了他们对羊毛毡久违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当下的年轻人难以理解的。在那个生活物质匮乏的年代,床上用品的种类单一,使得羊毛毡一度成为风靡一方的“时尚”,它就是那个旧时代床上用品的时尚代名词。哪家结婚没个羊毛毡,就少了些许喜庆的元素;哪个老人身下不垫上一块羊毛毡,就觉得体寒了许多。羊毛毡成了一个时代的标签,存在于大理和大理人的心中。传统手工技艺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种文化符号的载体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收稿日期:2012-01-17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白族百村影像民族志”作者简介:杨熊端(1980-),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生,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区域与族群文化、白族历史文化研究。109政治、经济、文化、信仰,同时也折射出特定时期民族与文化间的涵化、融合、传承、发展和创新。随着现代化进程,云南省大理州的农民生计与传统文化,在近数十年来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全球化下区域间工厂商品快速与大量的互通有无,也冲击许多传统手工技艺。相对于大多数传统手工技艺的崩解,大理喜洲金圭寺村的羊毛毡手工技艺何以能完好地保存下来,此一文化现象值得探讨与关注。一、羊毛毡的故事金圭寺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东面,洱海西岸,属金河乡。这一带为东、西、北三面环水的长条形陆地,长约四五里,名为“海舌头”。金圭寺村,白语称“jigueri”,汉记白文为“罽滚日”。根据喜洲一带的白族语音译,“罽”泛指所有用毛做成的毡子类的物品;“滚”为滚动、翻转;“日”为场所。是故“罽滚日”译成汉语,意为擀毡子的地方,旧时惯以当地所操职业命名[3](177)。从白族语的发音考证,足见金圭寺是擀毡子的村落。整个大理喜洲镇金河乡共有15社,其中金圭寺村为8~15社。金圭寺村总人口2949人,白族占总人口的99%。喜洲镇金河乡耕地面积约为2327亩,其中金圭寺村耕地面积约为1152亩。喜洲镇金河乡从事农林牧渔的人口为1526人,其中养牛647头,养鱼主要以湖塘为主,有400亩①。金圭寺村三面临水,不具备山地养羊的地理环境,村民从事羊毛加工的原材料羊毛大多从州内的鹤庆和州外的丽江、楚雄购得。过去村里从事羊毛毡加工的人数约为300多人。喜洲金圭寺村流传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