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英译文化冲突的历时研究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中医英译文化冲突的历时研究 程玲 马勤 沈潇 (安徽中医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8) 【摘要】 目的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是中医英译会忽视的方面。本文以历时文化理解为线对中医英译进行研究,提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东、西方文化冲突并存。 【关键词】 文化冲突 中医英译 历时 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它发源于先秦、战国,到秦汉时期基本形成理论体系;它承载着无数医者的实践经验,也积淀了古代中国的哲学观。无论是儒教、道教还是佛教都与之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有着“离开了传统文化,还奢谈什么中医!”之说。 [1] 1.中医英译的发展与现状 二十世纪前,中医西传主要是中医针灸和诊脉作为一种医学技术西传。当时西译的参与者主要是来华的传教士。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学者开始介入中医英译之中。王吉民和伍连德所著《中国医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至今仍是西方研究中国医学史的参考书籍。1949年,美国人Ilza Veith指出中国古代汉语的音韵、句读、一词多义、语法等因素导致了翻译难度的增加。[2]由此可见困扰西方译者的正是文化上的差异。 2007年,WHO亚太西区颁布了《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走向世界的进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也制定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为推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化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3] 然而,在关注中医翻译的同时,传统的中医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是否已被完全消化了呢?作为语言工作者,在英译时,除了应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之外,还应将一个常为人所忽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问题纳入考虑之中。 2. 中医语言的文化特点 2.1 医哲交融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道教、儒教、佛教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阴阳”和“五行”最早见于《管子?水地篇》中,而后来发展成为中医的基本理论学说。[4]由此不难看出中医术语表达源于中国古典的哲学;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语言表达的依托。 2.2 文彩浓郁 中医经典中多见歌咏、诗赋等具有浓郁色彩的表达。四字词语、音韵使用以及比喻、夸张、渲染、借代、对偶辞格等多种修辞都见于典籍当中。在中医术语中就存在少量的双声、叠韵词,如“阴阳”、“天年”、“术数”等,是古汉语的词法之一。[5]又如“风盛则动,热盛则肿”(《素问》)中就有对偶辞格、押韵及四字词语使用等多种文学修辞出现。中医语言的这种文学性特征很显然与科技文体的简洁、严肃是格格不入的。虽然现代的中医工作者的用语中仍会散发着远古的气息,但是白话文的使用已经使他们逐渐脱离了远古的文体,严重影响了传统典籍文化的理解与表达。[4] 2.3 句读不明 古代文学作品中鲜见断句,读者需要边读边断。中医古籍中有句读符号的时代较晚。从现存古医书抄本来看,在敦煌古医书卷子中,偶见有表示句读的单点符号。从印刷医书看,值明初,才有少数刻本医书开始使用句读符号。句读之法有音读和义读之分。因此这就对今人尤其是西方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理解意思更要注意音韵的差别。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中,除“诸病水液,澄澈清冷”八字依音读分为两读外,其他句读皆属义读。[6] 2.4 模糊性强 中医当中的许多概念本身就是辩证的、交叉并存的。如阴阳之间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平衡。太极图便是对此的最佳诠释。此外,中医中的一些语言表达没有西医的精确。如:“血虚”就不能从统计学的角度去判断一个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低于多少了。语义模糊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其基础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的模糊范畴上;其次,中医规范化程度不够也会引起模糊理解;也有古今读音的差异所造成的模糊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实验科学,医生仅通过自己的猜测和望、闻、问、切来对所观察的现象做概括性说明和总结。例如:西医可以通过测定数据来表明,39摄氏度是高烧,37度是正常体温。而中医往往会用“热”来表述发烧。如:“壮热(higher fever)”、“低热(low fever)”、“潮热(hectic fever)”以及“身热不扬(recessive fever)”这些都是概括的概念。因此,“热”这一个概念对于英译者来说是没有明显界限区分的模糊概念。[7]此外,中医语言不乏有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喜盗汗也”中“喜”字的模糊限定道出了盗汗的频度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