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三辅地区的文学创作与家族文学的兴起.docVIP

东汉三辅地区的文学创作与家族文学的兴起.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汉三辅地区的文学创作与家族文学的兴起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东汉三辅地区的文学创作与家族文学的兴起 方蕴华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摘 要]东汉三辅地区包括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以及弘农郡西部。在都城他移,政治文化中心变化的情况下,三辅大族以其特殊的政治文化身份、良好的家学家风,使三辅文学文雅尤盛,班氏、傅氏、窦氏、马氏、韦氏及弘农杨氏交相辉映,形成了“三辅多士”、“其世家好礼文”的风尚。三辅文学文质并重,既重学术实用性,又重文章华采,对东汉学术文化风气的转变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三辅文人 家族文学 地域特点 世家好礼文 [作者简介] 方蕴华,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北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34-04 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东汉三辅所辖地区除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外,还包括弘农郡西部。[1]三辅地区作为周秦学术文化的中心以及西汉二百余年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带,特殊的政治、历史、地理机缘,使其学术文化的权重明显高于其它地区。考察正史《艺文志》《文苑传》,并参考《文选》《文心雕龙》《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选录的东汉三辅地区的作家作品,可以发现,在都城他移,政治文化中心变化的情况下,三辅地区文学非但没有停滞,反而文士辈出,文风炽盛,作家作品数量有了明显增加,拥有宗族势力的家族文学形成,班氏、傅氏、窦氏、马氏、韦氏及弘农杨氏交相辉映,形成了“三辅多士”、“其世家好礼文” [2]。所以,文学的话语方式开始由“群体”向“个人”转变,文学的主题亦由“政治性说明”“道德解释”开始向写事明理、抒情述志,文质兼具转变,学术渐与文章之学分开,作品内容形式较之西汉都有了新的突破。本文拟从东汉三辅文人的区域分布与创作概况入手,分析三辅家族文学的兴起对东汉学术文化风气转变的影响。 一、东汉三辅文人的区域分布与创作概况 (一)京兆尹: 1、苏顺(前65?—前90?),字孝山,京兆霸陵人。以才学见??。《后汉书bull;文苑传》:“所著赋、论、诔、哀辞、杂文凡十六篇。”《隋书bull;经籍志》:“梁又有郎中《籍(苏)顺集》二卷,录二卷,亡。”今存《和帝诔》《叹怀赋》及《陈公诔》《贾逵诔》残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后汉文》)。 2、王遵,生卒年不详。字子春,京兆霸陵人。有《谏隗嚣谋杀来歙》《喻牛邯书》文二篇,见《全后汉文》。 3、冯衍(前10?—前60?),东汉初辞赋家。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一生著述赋、诔、铭、说、策等五十篇,以《显志赋》最为著名。《全后汉文》辑现存辞赋及其文一卷;《隋书bull;经籍志》有《冯衍集》五卷,已佚;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冯曲阳集》一卷。 4、张纯(?-57),字伯仁,京兆杜陵人。御史大夫汤七世孙,官至大司空。有《奏除亲庙》 《奏宜封禅》《泰山刻石文》七篇,见《全后汉文》。张纯子张奋,有《因灾旱上疏》《请定礼乐疏》等四篇,见《全后汉文》。 5、杜笃(?-78),东汉辞赋家。字季雅,京兆杜陵人。御史大夫杜延年玄孙。博学,善文辞。《后汉书bull;文苑传》:“所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又著《明世论》十五篇。”《隋书bull;经籍志》录《后汉车骑从事杜笃集》一卷,佚。《全后汉文》辑其文十三篇及残句,以《论都赋》流传最广。 6、乐恢(?-91年),字伯奇,京兆长陵人。好经学,任议郎、尚书仆射。《全后汉文》辑其《上疏言诸窦》《上书谏征匈奴》《拜骑都尉上书辞谢》文四篇。 7、赵岐(108?—201),东汉学者、文人。京兆长陵人。“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孟子章句》今存,《三辅决录》已佚。其文今存六篇,见《全后汉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其四亩短诗一首。 8、第五伦,东汉大臣,字伯鱼,京兆长陵人。《后汉书》:“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官至司空,以二千石奉终其身。”《全后汉文》录其《上疏论马防》《上疏论窦宪》《上书请抑损后族封》文五篇。《后汉书》本传称其“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 (二)左冯翊: 1、王隆,东汉文学家。字文山,冯翊云阳人。《后汉书》本传说其“能文章,所著诗、赋、铭、书凡二十六篇。”《隋书bull;经籍志》“《后汉徐令班彪集》二卷”下附注“《王隆集》二卷,亡。” 2、田邑,字伯玉,冯翊莲勺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