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论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docVIP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论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论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6 结论与展望 充分运用煤地球化学、煤岩学、煤田地质学、岩石学和矿物学等理论知识,通过大量的精密测试和系统分析,较为详细研究了煤中伴生元素的地质地球化学习性和成因机理,归纳了煤中伴生元素富集的地质模式。有如下认识: 1. 通过对华北聚煤盆地一些典型矿区晚古生代煤中伴生元素的综合研究,并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发现除局部地区外,华北聚煤盆地晚古生代煤中明显有害元素含导因素。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后期的岩浆热液和岩浆接触变质对煤的变质程度起了巨大作用,而对有害微量元素在煤中的富集作用仅在少数地区得到证实。 2.对全国晚古生代226个煤样中稀土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了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的供给,山西组煤中稀土元这和煤层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不同,表明不同的沉积环境以及相同的沉积环境对不同的物质中的稀土元素的分馏效应是不同的。 3. 研究发现,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的供给,山西组煤中稀土元这和煤层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不同,表明不同的沉积环境以及相同的沉积环境对不同的物质中的稀土元素的分馏效应是不同的。 4. 通过大量系统的研究工作,作者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认识。首次详细讨论了煤中铂族元素的含量和地质成因,在低温热液流体对煤中伴生元素的再分配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路;探索性研究了同沉积火山灰作用对煤中伴生元素的富集和存在形态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尚待更深入研究和探讨:(1)在铂族元素赋存状态方面,本次研究尚显论据不充分,只是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了煤中铂族元素与矿物的亲和性,尚须采用高分辨率离子探针、质子探针、微区同位素分析等技术进行详细研究。(2)在同沉积火山灰对煤中伴生元素富集作用方面,贵州织金9煤层中的基性火山灰虽经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得以认证,但仍缺乏充分的野外实地考察工作和火山灰确凿物证;沉碳质火山灰胶凝体、正常煤显微组分、陆源碎屑物质这三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成分、结构构造关系;织金矿区9煤层及其中的风氧化煤砾是否属于同一煤层等问题值得深入探索研究。作者愿意在经费有保证的情况下,继续以上研究工作,希望最终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论。 参 考 文 献 代世峰,任德贻,唐跃刚,等. 高硫煤中硫的地质演化模式——以内蒙古乌达矿区为例. 地质论评,2001,47(4):381~387 Kostova I, Petrov O, Kortenski J. 1996. Mineralogy, geochemistry and pyrite content of Bulgarian subbituminous coals, Pernik Basin. In: Gayer R, Harris I. Coalbed methane and coal geology.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London: The Geological Society, No.109: pp301~314 刘志礼. 1998. 生物有机成矿作用的实验研究. 叶连俊. 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和成矿背景. 北京:海洋出版社,75~84 Stach E, Mackowsky M, Teichmuller M, Taylor G H, Chandra D, Teichmuller R. 1982. Stach’s Textbook of Coal Petrology. Borntraeger, Stuttgart, 12~89 代世峰,任德贻,唐跃刚,等. 1999. 乌达矿区高硫煤中菌藻类体的发现及意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8(1):57~60 Chou C L. 1997. Ge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of sulfur in coals. In: Yang Q, eds.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Vol. 18, Part B, Geology of Fossil Fuels-Coal. The Netherlands: VSP, Utrecht, 47~57 郑宝山. 地方性氟中毒及工业氟污染研究.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169~172 …………………………………………………….. 致 谢 2002年5月,终于提交了这篇博士论文。论文的完成首先要归功于所有指导我、帮助我和支持我的老师和同学,特别是我的导师…………。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Dai Shifeng, Ren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