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阳江历史资料
阳江历史资料
据“阳春独石仔古人类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万年以前,两阳人的祖先就已出现。
阳江依山傍海,历数千年岁月浸润,经一代代阳江人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开创了一个繁荣昌盛、人杰地灵之境,造就了阳江源远流长、深沉厚重、绵绵相续的文化精神。阳江人以中原文化为根底,放眼四海波浪,广纳八面来风,把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杂交组合,融汇升华,精英辈出,形成了独特的漠阳江文化。
近年来,全市文化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文艺的“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事业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全国唯一的国家水下考古中心落户海陵岛。“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于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专门安放“南海Ⅰ号”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基本建成即将开馆。市青少年宫、市妇儿活动中心、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科学馆、文化馆等建成投入使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23”、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工程,建立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省级流动图书馆2个、流动图书服务点11个、流动演出团队7个、农家书屋61家。全市现有群众艺术馆1个、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文化馆4个、文化广场5个、文化站48个,村(社区)文化室(活动中心)283个,社会力量建设的文化设施有“大澳渔家民俗博物馆”、“漆画陈列馆”、“风筝收藏馆”以及民间办起的“大明奇石馆”、“根雕艺术馆”、闸坡“渔家民俗博览馆”等,覆盖城乡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健全。
建市以来,全市160多名业余文艺作者16个校园文学社团创作的各类作品参加全国全省调演、评比,获国家级奖项120多个,省级奖项280多个,在省以上刊物发表的作品2000多件。旅游文化节、刀博会、开渔节、风筝会等成为常设的、具有阳江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阳江市也先后获得了“广东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诗词之市”、“中国楹联之市”、“中国孔雀石之乡”、“根雕雅石艺术之乡”等称号。
“南有阳江,北有潍坊”。阳江的风筝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每逢重阳节,秋高气爽,纸鹞高飞,万人空巷,是民间一年一度最兴盛的赛事。1991年,广东省体委命名阳江为“广东省风筝之乡”。1993年7月,中国风筝协会命名阳江为“中国风筝之乡”。
阳江扎制的风筝,种类繁多,有龙类、板子类、软翅类、硬翅类、筒子类、串类、复线操作类等,不但放飞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百足”风筝长可达100多米。阳江现已在鸳鸯湖公园内建有风筝陈列馆。
阳江是“中国刀剪之都”,刀剪生产,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阳江刀剪以其锋利、美观、耐用而享誉海内外,涌现出十八子、银鹰、永光、盛达等知名刀剪品牌。“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均落户阳江。五金刀剪产品生产企业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产量占了全国的60%,出口占了全国的80%以上
豆豉
豆豉,是阳江特产,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纪的《食经》一书中还有“作豉法”的记载。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
阳江豆豉,与阳江的漆器、小刀一道被誉为“阳江三宝”。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她带着浓郁的香味,走进全国大小城市: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她飘洋过海远销港澳、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许多海内外客人,正是通过香醇味美的阳江豆豉,进而对阳江产生浓厚兴趣。
很长时间,阳江豆豉是阳江人厨房里少不得的调味佳品。不管做什么菜,添一小把豆豉,便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一颗半粒豆豉下肚,口舌生津,齿颊留香,回味悠长。在调料品种更加丰富的今天,豆豉依然为市民所喜爱。
关于阳江豆豉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段凄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平冈人王三德的老祖先娶窦氏为妻,生下一个儿子后就得病死了。剩下窦氏带着儿子,住在漠阳下游一间又矮又破的土地庙里,靠乞讨度日。一天,娘儿俩讨来许多煮熟的黑豆,窦氏娘舍不得吃完,就把剩下的黑豆收藏在瓦罐里。一晃过了一个多月。一天遇上刮风下雨,没法出门讨吃。窦氏记起黑豆,打开瓦罐一看,黑豆已经发了一层厚厚的霉。日子太苦,发霉的豆子也不能浪费啊。窦氏把霉洗干净,吃了一点点稍稍填下肚子,剩下的重新放进瓦罐。为免得熟豆子再发霉,她特意在上面撒了一把盐。
又过了十几天。娘儿俩出远门乞讨归来,刚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屋里屋外到处找,发现是瓦罐中的熟黑豆散发出来的。拿出一尝,香浓可口。这意外的发现令窦氏兴奋不已。从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