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朱良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文化,历史,传记,心理,思想

目 录 引子 第一讲 听香 第二讲 看舞 第三讲 曲径 第四讲 微花 第五讲 枯树 第六讲 空山 第七讲 冷月 第八讲 和风 第九讲 慧剑 第十讲 扁舟 后记 引 子 北宋书法家米芾爱石如命 ,他曾对 自己所收集 来的奇石行跪拜礼 ,呼石为 “石兄”。太湖石是中 国园林家叠山中的最爱 ,米芾用四字评太湖石 ,叫 瘦、漏、透、皱。这四个字真是说得好。一拳知天 地 ,顽石有乾坤 ,这四个字可以说打开了一条通向 中国艺术奥府的通道。 瘦 ,如留园冠云峰 ,孤迥特立 ,独立高标 ,有 野鹤闲云之情 ,无萎弱柔腻之态。如一清癯的老 者 ,拈须而立 ,超然物表 ,不落凡尘。瘦与肥相 对 ,肥即落色相 ,落甜腻 ,所以肥腴在中国艺术中 意味着俗气 ,什么病都可以医 ,一落俗病 ,就无可 救药了。中国艺术强调 ,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 浓 ,朴茂沉雄的生命 ,并不是从艳丽中求得 ,而是 从瘦淡中撷取。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即色即空 , 淡去色相而得色之灿烂 ,停留色相之上 ,而失世界 真意。 “笔尖寒树瘦 ,墨淡野云轻” ,据说是五代 荆浩所写的这联诗 ,正反映了这种独特的审美情 趣。 漏 ,太湖石多孔穴 ,此通于彼 ,彼通于此 ,通 透而活络。漏和窒塞是相对的 ,艺道贵通 ,通则有 灵气 ,通则有往来回旋。计成说 : “瘦漏生奇 ,玲 珑生巧。”漏能生奇 ,奇之何在 ?在灵气往来也。 中国人视天地大 自然为一大生命 ,一流荡欢快之大 全体 ,生命之间彼摄相因 ,相互激荡 ,油然而成活 泼之生命空间。生生精神周流贯彻 ,浑然一体。所 以 ,石之漏 ,是睁开观世界的眼 ,打开灵气的门。 透 ,与漏不同 ,漏与塞相对 ,透则与暗相对。 透是通透的、玲珑剔透的、细腻的、温润的。好的 太湖石 ,如玉一样温润。透就光而言 ,光影穿过 , 影影绰绰 ,微妙而玲珑。 皱 ,前人认为 ,此字最得石之风骨。皱在于体 现出内在节奏感。风乍起 ,吹皱一湖春水。天机 动 ,抚皱千年顽石。石之皱和水是分不开的。园林 是水和石的艺术 ,叠石理水造园林 ,水与石各得其 妙 ,然而水与石最宜相通 ,瀑布由假山泻下 ,清泉 于孔穴渗出 ,这都是石与水的交响 ,但最奇妙的 , 还要看假山中所含有的水的魂魄。山石是硬的 ,有 皱即有水的柔骨。如冠云峰峰顶之处的纹理就是 皱 ,一峰突起 ,立于泽畔 ,其皱纹似乎是波光水影 长期折射而成 ,淡影映照水中 ,和水中波纹糅成一 体 ,更添风韵。皱能体现出奇崛之态 ,如为园林家 称为皱石极品的杭州皱云峰 ,就文理交错 ,耿耿叠 出 ,极尽嶙峋之妙。苏轼曾经说 : “石文而 丑。”丑在奇崛 ,文在细腻温软。一皱字 ,可得文 而丑之妙。 瘦在淡 ,漏在通 ,透在微妙玲珑 ,皱在生生节 奏。四字口诀 ,俨然一篇艺术的大文章。 再好的石头毕竟是石头 ,它是僵硬的、冰冷 的 ,甚至可以说是死寂的。同样 ,假山像山 ,毕竟 不是山 ,纵然模仿得再像。但米芾以至很多中国艺 术家 ,却将石头看通了 ,看活了 ,从石头中看出了 生命 ,看到了自己 ,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大智慧 ,看 出了宇宙山水的广阔 ,石头被看成和 自己心灵密切 相关的朋友。 玩味中国艺术理论 ,真像品赏一段太湖石。 留园 冠云峰 第一讲 听香 东晋最伟大的画家顾恺之 ,有一次说 : “手挥 五弦易 ,目送归鸿难。”音乐家嵇康曾有诗 云 : “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俯仰 自得 ,游心太 玄。”顾恺之就是以此诗举例 ,来谈人物画的特点 的。画 “手挥五弦” ,有具体动作 ,主要是形的描 摹 ,而画 “目送归鸿” ,画的是人物的眼睛 ,眼睛 是心灵的窗户 ,透露的是人物深衷的感受 ,这属于 神方面的 ,所以 ,比画形就难得多。但顾恺之认 为 ,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 ,不能停留在形的描摹 上 ,必须上升到神 ,以神统形 ,他提出著名的 “以 形写神”的观点。他说 : “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 中。” 〔1〕如他画当时一位有名的将军裴楷像 , 要 “益三毛” ,无中生有地在人物面部加上多根 毛 ,就是要表达人物英武的神情。画当时一位风流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