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溪、申脉为例探讨田从豁教授针灸取穴经验.docxVIP

以太溪、申脉为例探讨田从豁教授针灸取穴经验.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太溪、申脉为例探讨田从豁教授针灸取穴经验

以太溪、申脉为例探讨田从豁教授针灸取穴经验孙静宜 赵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100053)摘要:田从豁[1]教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从医60余载。其辨证精确、针法精湛、治法多样。本文以太溪、申脉两穴为例,结和古今太溪、申脉两穴的穴位定位,与名老中医田从豁教授对太溪、申脉的针刺穴位定位对比,从取穴定位方面阐述田老在针刺时的取穴方法。关键词:田从豁太溪申脉取穴定位KI3 and BL62 as an example of?Professor Tian Conghuo?experience ofacupuncture?point locationSUN Jingyi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ABSTRACT:professor Tian Conghuo is the national second group of name old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utor ofhand in hand, practicing clinical containedmore than 60 years. His dialectical accuracy, acupuncture skills, various methods oftreatment are all praised for the world. This article is aims at?describing the point location of KI3 and BL62 in ancient books and doctor Tian’s views. Also, Comb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points between those in ancient books and in Tian’s method,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Tian Conghuo; KI3; BL62;point location腧穴[2]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针法的刺激点。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有诸多医家对经络腧穴的定位取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总结。田从豁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年, 在针灸方向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针刺取穴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仅以太溪、申脉为例,总结了古今太溪、申脉两穴的穴位定位,探讨田从豁教授的取穴方法及其临床疗效。1.太溪穴1.1传统穴位定位据现存可考文字史料记载,太溪穴最早出目于《黄帝内经》中的《灵枢-本输第二》,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灵枢-本输》曰:“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后上,陷者中也。” 而后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言太溪穴“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即在足内侧,内踝的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著有:“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曰:“太溪,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曰:“太溪,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 明代徐凤《针灸大全》曰:“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 踝上动脉之中。”明末岳含珍的《经穴解》云:“穴名太溪者,肾为人身之水,自涌泉发源;尚未见动之形,溜于然谷,亦未见动之形,至此而有动脉可见。溪乃水流之处,有动脉则水之形见,故曰太溪。溪者;水之见也;太者,言其渊不测也。”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云:“太溪,从然谷行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清廖润鸿《针灸集成》曰:“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清代方慎庵的《针灸密传》上书:“太溪,踝后跟骨上。” 日本医家原昌克在其所著《经穴汇解》中提到:“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近代焦会元在其著《会元针灸学》云:“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 1983年8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教材《腧穴学》中对太溪穴[3]的定义为:“太溪,在足内踝与跟骨之间凹陷中取穴。” 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经络腧穴学》中对太溪穴的定位为:“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1.2田丛豁太溪穴位定位特点田从豁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灸法集粹》[4]中写道:“太溪,足少阴之脉所注为输,肾之原穴,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对内踝高点。”田老取太溪穴培补正气,用于治疗中风,癫痫,荨麻疹,湿疹,月经不调等虚证。取穴位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