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 我们为什么会帮助他人.doc

社会心理学论文 我们为什么会帮助他人.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合肥工业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院 系: 2013年4月 我们为什么会帮助他人 摘要 在社会生活中,助人行为随处可见,几乎所有人都接受过别人的帮助,也都有过帮助别人的经历,乐于助人的行为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帮助他人呢?为了研究帮助行为,社会心理学家们考察了人们做出帮助行为的各种条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种帮助行为理论。 关键词 社会交换、内部回报、社会规范、亲缘保护、互惠 纽约地铁列车进站的隆隆声越来越响,埃弗里特·桑德森却跳下路轨奔向迎面而来的列车,去救一名从站台上掉下去的4岁女孩,她的名字叫米歇尔·德耶瑟斯。就在列车将要碾过小女孩之前的3秒钟,桑德森把米歇尔抛向了站台上拥挤的人群。列车呼啸将至,而桑德森却没能靠自己的力量跳上站台。在最后紧急关头,旁人把他拉到了安全的站台上。 是什么让桑德森可以为了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甘冒失去生命之险?又是什么让我们总是乐意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这些都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一、社会交换理论 几种关于帮助行为的理论都一致认为,从长远来看,帮助行为会使施与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有一种解释假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社会经济学”指引。人们相互之间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社会性的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采用“极小极大化”策略—令花费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社会交换理论并不主张我们要有意识地去监控花费和收益,只是表明这类因素能预测人们的行为。 人们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之前有精细的盘算,人们想是要为自己的同情心找些借口。有人发现,当给捐献者提供一些诸如糖果、蜡烛之类的小物品时,他们就会向慈善机构捐献更多的钱,即使他们其实并不重要(也永远不会买)这些东西。这就解释了社会交换。 (一)外部回报。 催生帮助行为的报偿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商人捐款能提高其企业形象,让顺路的人搭车能获得称赞或友谊,这些回报都是外部的。帮助行为也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帮助行为对自我价值感的积极作用,为因何那么多的人在做过好事之后更会做好事提供了一种解释。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我们不能解释别人做好事的原因时,我们才会因此而信任他们。只有当我们找不到在在的解释时,我们才会把他们的行为归因于他们内在的品质,而当外部原因明显时,我们就会相信外部原因,而非个人品质。 然而,回报理论也有一个弱点。它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境地。如果一个人志愿参加“大姐姐指导计划”,很容易让人把其富有同情心的行为解释那样能为其带来满足感。但这种对回报进行事后命名的做法又引起了循环的解释:“她为什么会做志愿者呢?”“因为有内部回报。”“你怎么知道有内部回报呢?”“那除了这个,她还会因为什么去做志愿者呢?”因为有这样的瑕疵,利己主义—主张自我利益驱动所有行为的观点—在研究中名声不佳。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循环,我们必须把收益和成本独立于帮助行为之外。如果社会赞许引发了帮助行为,那么在实验中我们就能发现,帮助行为之后就会有赞许,而事实也是如此。 (二)内部回报。 目前为止,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促使人帮助他人的外部回报,现在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内在的原因,比如帮助者的情绪状态或者个人品质。帮助行为的收益也包括内部的自我回报。接近一个痛苦的人,我们也会感到痛苦。由他人的痛苦唤起的反应最强的,给别人提供的帮助最多。 痛苦并不是我们要减轻的唯一的消极情绪。从古至今,内疚感一直是一直令人痛苦的情绪,以至于我们总是要设法避免内疚感的产生。就像埃弗里特·桑德森救了掉下路轨的小女孩后说的那样,“如果我没有设法去救她,只是像其他人一样站在那儿,那我的内心其实已经死了,从那时起我就不再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了。”当人们产生内疚感时,他们会尽其所能去消除,减少不良感觉,并恢复自我形象。但解除内疚感的其他方法—如坦白—则会减少由内疚感而引起的助人行为。 如果说内疚感能增加帮助行为,那么其他的消极感受是否也能这样?将人们置于消极心境中,有时候会增加帮助行为,有时候则相反。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就能在混乱中找到一些规律。首先,那些发现消极心境减少帮助行为的研究通常涉及的是儿童;而发现增加帮助行为的研究则通常涉及的是成人。为什么消极心境对儿童和成人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呢? 儿童读故事时,他们会认为不帮助别人的角色比不帮助别人的角色更快乐,稍大之后,他们才会转变看法。尽管年幼的孩子就能表现出共情,但他们并不会从助人中得到很多快乐,帮助行为来自于社会化过程。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帮助行为也随之自然地发展起来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最初帮助行为是因物质回报而产生,其后是社会性回报,最后才是自我回报。 在社会化正常的成人中,我们是不是总能发现坏心情-好行为现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