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程异同问题述略
对待佛教的差异: 明道先生于寺庙布席,令勿背佛像。语门人云:“凡具人形者,皆当以人礼待之。”又与伊川同入庙,明道见佛揖而进,伊川则否。门人问之,明道曰:“但论年齿,他也比我多几岁,一揖何妨。”(《茶余客话》卷一四) 明道先生尝至禅寺,方饭,见趋进揖让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河南程氏外书》卷一二) 生活情趣上的差异: 两程夫子赴宴,有妓侑觞,伊川拂衣而起,明道尽欢而罢。次日伊川愠犹未解,明道曰:“昨日座中有妓,吾心中却无妓。今日斋中无妓,汝心中却有妓。”伊川自谓不及。(《昨日庵日纂》一集卷十) 如今言能诗无如杜甫,如云“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某(程颐)所以不常做诗。(《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二程的思想异同 程颐自谓“我之道,盖与明道同”;二程语录中,据统计有多达40%归属不明的“二先生语”。二程弟子及后世多数学者似乎并不认为二程思想存在重要的差异,同时,二者的个性差异在思想的一致性下也被视为无关紧要。 但个性的差异,以及思想酝酿时间的长短,不能不对二程的人生境界及理论建构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二者个性的差异,又经过“朱陆异同”的放大被逐渐地凸显出来,引发二程思想异同的争论。 传统学者对二程思想异同的认识 朱熹 明道说话超迈,不如伊川说得的确。 明道说话浑沦,煞高,学者难看。 明道说底话,恁地动弹流转。 明道语宏大,伊川语亲切。 明道说话,一看便好,转看转好;伊川说话,初看未甚好,久看方好。 明道说话,亦有说过处,……又其说阔,人有难晓处;……伊川较子细,说较无过,然亦有不可理会处。(《朱子语类》卷九三,页2358) 陆九渊 二程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后来明道此意却存,伊川已失此意。 伊川蔽固深,明道却通疏。(《陆九渊集》卷一四,页413) 朱、陆显然意识到了二程思想的区别,并根据各自的学术宗旨和取径对二程之学作出了不同的评论。然而,朱、陆似无意对二程之学进行区分,他们眼中的二程之学的差异,多仍是依据二程“气象”的不同,比起这种直观的不同感受,他们似乎更愿意将二程之学视为一个学术整体。 在持续分辨朱、陆异同的学术背景下,黄宗羲最早有意识地对二程之学进行了区分,他在《宋元学案》中不仅分列《明道学案》和《伊川学案》,还将二程语录中一些归属不明的“二先生语”分列于程颢、程颐名下。 黄氏认为: 明道之学,以“识仁”为主,浑然太和元气之游行,其披拂于人也,亦无所不入,庶乎所过者化矣!故其语言流转如弹丸,说“诚敬存之”,便说“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说“执事须敬”便说“不可矜持太过”,惟恐稍有留滞,则与天不相似。此即孟子说“勿忘”,随以“勿助长”救之,同一埽迹法也。鸢飞鱼跃,千载旦暮。……朱子得力于伊川,故于明道之学,未必尽其传也。(《宋元学案》卷十三,页542) 《宋元学案》对二程语录的识别,及其“朱子得力于伊川”的判别,于晚近学人区分二程之学显有导源之功。 * * * * * * * * * * * * * * * * 二程异同问题述略 程颢(公元1032~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程颐(公元1033~1107年),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 “二程”之名 国朝以来,父子、兄弟、叔姪以名望显著荐绅间,称之于一时者,如……二程:明道先生颢、伊川先生颐。(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五) 二程之学,以圣人为必可学而至,而己必欲学而至于圣人。(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上) 古人习惯将名望很高的父子、兄弟、叔姪并称,以示推崇;程颢、程颐被并称为“二程”,大致在程颐生前,时人就已习以为常。(稍晚于《吕氏杂记》的,还有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朱震《汉上易传》等,并尊二人为“二程先生”;二程语录中,“二先生语”也多达十卷。)当然,“二程”之名本身,也蕴含着程颢、程颐在思想方面上的一致性,如:都以“学为圣人”为鹄的;都以“理”通贯天人,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而声名远播等等。 不过,“二程”之名并非笼统地表示程颢与程颐完全相同。程颐虽然也自谓“我之道,盖与明道同”(《伊洛渊源录》卷四),但并不能以“二程之学”或“洛学”这一整体的学术型态来消弭他们之间存在的一切差异。 二程异同 个性差异 首先表现为二者“气象”不同,这是二者个性差异在行为上的无形流露。相关记述遍布于史籍,包括二者在教学、生活情趣、对待佛教等诸多具体行为层面上的差异。 思想异同 二程个性的差异和理论建构时间的长短(程颢比程颐早辞世20余年),不能不造成他们思想上的一些差别,这种差别又因朱、陆异同而凸显,20世纪以来,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迄无定论。 二程的个性差异 教学上的差异: 二程随侍太中知汉州,宿一僧寺。明道入门而右,从者皆随之;伊川入门而左,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