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治疗学(暨南大学)第十章第二节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与合理用药.pptVIP

临床药物治疗学(暨南大学)第十章第二节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与合理用药.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纵轴是给药后24小时细菌数量的变化,首先看随AUC的增加,细菌数量减少不明显,其次是随药物浓度增加,细菌数量反而增加,而随着TMIC的增加,细菌数量明显减少。由此可见,对于B-内酰胺类这种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与疗效最相关的药效学指标就是Time above MIC。 在上面的讲课中我们已经提到,对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一般要求TMIC在40%-50%就可以达到疗效的最大化,但对于碳青霉烯类的药物,临床上要求TMIC达到40%就可以使其疗效最大化。之所以β-内酰胺类药物之间存在着这些细微的差别,可能和抗菌药物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性高低有关。 那么如何能使TMIC最大化呢?临床医生很容易想到的一个是选择更高的剂量、一个是多次给药、再一个就是把输注的时间延长。前两种方式都不是最有效,最可行的,并且更好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连续静脉给药,先给予冲击量或者负荷量,然后再把24小时的量连续静脉输入;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并不改变每天用药的剂量,而是把给药的时间延长。 在这方面的很多研究都愿意选用美平,因为美平的可用剂量范围非常宽也非常安全,而且药代动力学也呈线性关系。下面讨论一下常规的输注时间和延长输注时间所带来的不同差异。 美平的常规使用方法是一天三次给药,输注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左右,能够很快达到一个峰浓度,然后呈线性经肾脏排出。我们现在已经明确,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峰浓度并不是重要的药效动力学指标,如果延长输注时间,虽然峰浓度要低于常规的半小时输注,但TMIC的时间大约增加了30%-40%。我个人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使我们能够把像美平(美罗培南)这样安全的药物用的更好,使这样一个好药变得更好! 优化氨基糖苷类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 (n=78) Kashuba ADM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9;43:623–629 Probability of resolution (%) First Cmax:MIC ?10 gives ?90% probability of WBC and temperature resolution Probability of temperature resolution by Day 7 Probability of white blood cell (WBC) count resolution by Day 7 0 0 20 40 60 80 100 5 10 25 30 15 20 First Cmax:MIC Forrest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3;37:1073–1081 应用喹诺酮类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 药物暴露 (AUC/MIC) 和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Patients cured (%) 0 20 40 60 80 100 0–62.5 62.5–125 125–250 250–500 500 AUC:MIC Clinical Microbiological 0 TMIC 浓度 Time (hours) MIC ?-内酰胺类药效学 TMIC 40-50% ?-内酰胺类药效学: 替卡西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疗效的关系 (老鼠模型) Vogelman B et al. J Infect Dis 1988; 158:831-847 1 - 8h regimens Time above MIC (% of 24 h) 0 20 40 60 80 100 Mean change in log10 colony-forming units (CFU) per mouse over 24 h AUC (?g/mL) h -4 -3 -2 -1 0 1 2 160 320 640 1280 2560 5120 Peak concentration (μg/mL) 8 32 128 512 2048 ?-内酰胺类: 优化药物暴露时间 不同的?-内酰胺类其最优化的药物暴露时间不同 疗效最大化所需要的 %TMIC : ~ 60%–70% for 头孢菌素类 ~ 50% for 青霉素类 ~ 40% for 碳青霉烯类 Drusano GL. Clin Infect Dis. 2003;36(suppl 1):S42-S50. 优化 ?-内酰胺类治疗: 最大化 % TMIC 增加剂量 增加给药频率(次数) 增加点滴时间 连续静脉点滴 先给与负荷量,然后再把24小时的量应用静脉泵连续输入 延长点滴时间 同样的剂量和给药间隔,用100-250ml的液体,但是点滴时间由0.5h延长至3h (0.5 hr ? 3hr) * 增加给药剂量 T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