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装置艺术课件
装置艺术 12级设计班 张冉昊 首先来欣赏 一些图片大致 了解一下装置 艺术 发生一(美国艺术评论家胡?大卫斯) 形成: 到了上世纪60年代,西方青年一代的反叛精神从政治延伸到了艺术,在艺术家们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之间的人为区分击碎后,更多的人开始随意地运用一切他们所能想象到和所能利用的任何艺术手段和材料来进行表达。在这个大环境下,装置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由此形成。 上世纪60年代 自从装置艺术取消了艺术分类并成为已知艺术门类的开放性使用之后,装置艺术家们便对现有艺术馆中的建筑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比如卢卡斯?萨马拉斯1966年 的作品《镜屋》在室内 玻璃镜子。 如评论家俄多赫特所说的那样,美术馆不再是被动的充满艺术品的容器,相反,它的整个空间都变成了一种思想意识的宣示。 70年代初 装置艺术家们开始对美术博物馆等艺术中的传统和权威发起了进攻。在展览和收藏方面,装置艺术藐视美术博物馆的权威。反对美术博物馆用象牙之塔把艺术与生活隔离。 70年代装置艺术开始出现社会意义强烈、政治倾向明显品。艺术家批评锋芒,指向社会的弊病。 如金霍斯的《州立医院》等一系列装置作品呈现出了近似残酷的冷静来表现当代人的孤独。 装置艺术家们开始试验在作品中加入电影、电视和录像。这些新手段的运用,使对于传统视觉艺术手段无法触及的领域得到了更好地探索。如不同时空观念、不同时空对人的心理影响、人与环境的互为影响等。 80年代 装置艺术的显著特点是电视和录像获得了更加广泛地使用,涉及的题材也不断开拓。 如: 建筑师罗贝1984年的《录像走廊》用灯光把长方形的墙壁变成类似电视屏幕的发光体。 另一位艺术家泰里?盖汤,把底特律黑人区整条街上的废弃房屋做成《海德尔北格装置》,此装置始于1986年,至今仍在继续。 90年代 西方装置艺术题材更为广泛,涉及了当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当代人所关心的热点,例如环境保护、世界和平、多种文化、种族矛盾等。 这一时期,欧美的少数民族艺术家,包括移民艺术家、黑人艺术家和棕色人种艺术家的装置艺术,一般都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在白种人一统天下的艺术界,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同时,由于这些艺术家饱受种族歧视,他们的许多作品像悲壮愤怒的呐喊。 此外,旅居纽约的华人装置艺术家谷文达、徐冰、蔡国强也因在装置中使用中国文化象征,创造出视觉冲击力强、内涵深邃的作品,而成为西方当代艺术中引人瞩目的人物。 新的世纪, 装置艺术伴随着当代艺术的迅猛发展,其前卫性、实验性、观念性甚至是荒谬性都愈发凸显,且逐渐代替了百年来在艺术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架上艺术,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创作的主要手段。 装置艺术虽然仍然和其他艺术门类保持着亲缘关系,但它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东西,它的开放性、游离性、模糊性,决定了我们只能在它运动、发展和变化中来认识它、研究它。 它或许显示了人类艺术活动的本质,那就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满足人类表达和交流的基本需要,并作为人类自我探索的手段。 前景-—— 在一个当代艺术的发展仅仅二十几年的市场中,理论体系、市场体系、收藏制度的不够完善是难免的事情,尤其是装置艺术的发展更是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与压力。在批评家、画廊、收藏家极力追捧架上绘画的时候,装置艺术的门前却显得格相对的冷清萧条。 装置艺术始终在一个边缘化的角落,受到不冷不暖的尴尬待遇。 设想,如果装置艺术的学术氛围能更浓烈一些,如果对于装置艺术的讨论更多一些,如果画廊关于装置艺术多展出一些,拍卖行为装置艺术留下的空间再大一些,收藏家能够不随波逐流,更有远见一些,那么我想装置艺术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大,装置艺术的状况也会更加美好。 谢谢! 玻璃装置艺术 谷文达头发系列作品 联合国_我们是幸运的动物-展 由成千上万人的头发制作的作品--《联合国》 谷文达 《文化移情——苏富比》谷文达 霓虹灯书法系列 有机玻璃 2006 《天书》 徐冰 徐冰《天书》 66万支香烟组合成的“虎皮” 徐冰 《鬼打墙》 徐冰 “这是一件十六年前的旧作,那时候年轻,有精力,心也高,做的东西也就大,我是学版画出身,一直就有一个想法,试着把三维的实物转到二维的平面上,以获得一种新的转换概念,这样版画就不再受到制版或尺寸的限制。” ——徐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