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唐以后的科举制文本素材 人民版必修1.docVIP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唐以后的科举制文本素材 人民版必修1.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唐以后的科举制文本素材 人民版必修1

唐以后的科举制 材料一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①,有明经及秀才、俊士,明于理体②,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十一月引见,敕付尚书省考试;十二月吏部奏付考功员外郎申世宁考试,秀才一人,俊士十四人,所试并通,敕放选与理人官③;其下第人各赐绢五疋,充归粮,各勤修业。自是考功之试,永为常式。至开元二十四年, 以员外郎李昂与举子矛盾失体,因以礼部侍郎专知。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④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⑤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神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材料三 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⑥,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凡命士应举,谓之锁厅⑦试。……(开宝六年,973)翰林学士李知贡举,取宋准以下十一人,而进士武济川、《三传》刘睿材质最陋,对问失次,上黜⑧之。济川,乡人也。会有诉用情取舍,帝乃籍终场下第人姓名,得三百六十人,皆召见,择其一百九十五人,并(宋)准以下,乃御殿给纸笔,别试诗赋。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为考官,得进士二十六人 …… 等寻皆坐责。殿试⑨遂为常制。帝尝语近臣曰:“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凡就试,唯词赋者许持《切韵》⑩、《玉篇》11,其挟书为奸,及口相受授者,发觉即黜之。……又定令:凡试卷,封印院糊名12送知举官考定高下,复令封之送覆考所,考毕然后参校得失,不合格者,须至覆场方落。……凡策士,即殿两庑张帟13,列几席,标姓名其上。先一日表其次序,揭示阙外,翌旦拜阙下,乃入就席。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14,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15官再定等。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 材料四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 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 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默觚下·治篇九》,《魏源集》 材料五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 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16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 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材料六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与刘成禹对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解读】《唐摭言》是晚唐进士王定保撰的笔记散文著作,记唐朝进士应举登科杂事甚详,是研究隋唐科举制度的重要资料。《宋史》是元朝脱脱领衔官修的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宋史的重要资料。 材料一、二、三叙述了科举制的发展过程。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官的一种制度,它起于隋,盛于唐,至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宋代确立了殿试制度,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者均是“天子门生”,而不再是某个主考官的门生。宋代又确立了锁院、糊名、誊录制度,因为这些制度有效杜绝了考官徇私舞弊,所以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因为科举是士人做官的主要途径,所以时人趋之若鹜。隋唐以后的历史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借此吸纳更多的人才,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借此控制天下士人的思想和行为。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一语也道出了其中奥妙。 科举制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1905年,科举制终因不合时宜而被废除。材料四、五、六分别是中国近代改革派、革命者对隋唐以降科举制度的评价。梁启超曾力主废科举,但在废科举之后,又对科举制度做了肯定的评价。魏源、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认为:科举制不看门第,以考试成绩决定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