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与幼童留美.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体西用与幼童留美

“中体西用”与幼童留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 宾睦新 内容摘要:19世纪70年代,因新式工业缺乏人才,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组织了近代第一次官派留学——幼童留美。原定15年的留学计划到第10年便“夭折”,成为近代史上一大“憾事”。本文从文化观入手,探求幼童留美促成和撤回的因由。留美目的和章程,及“肄业局”的人事安排体现出中西文化的主次地位;幼童“西化”是文化交流中的必然,及容闳与陈兰彬等监督发生冲突的缘起;“中体西用”在留学教育中的局限性,最终致使幼童撤回。 关键词:中体西用、幼童留美、容闳、李鸿章、陈兰彬 幼童留美的促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指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开明人士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时,坚持“中学”的主体地位和精神价值,亦承认“西学”的辅助作用和物质价值,从而形成以“中学”为主、中西兼容的文化观。“体”是形体、实体、本体,乃首位的、基本的;“用”指作用、功能、属性,是其次的、从属的。或有用“本末”、“道器”、“主辅”来表达“体用”之意。最早可溯及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对内对外战争中逐渐认识到西洋枪炮舰船的先进,清廷亦在“内忧外患”中意识到西方在“器艺”方面较优,“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师夷”以“制夷”的理念逐渐付诸实践,汇成“制洋器”和“采西学”的洋务之潮。 为了调和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一些学者和官员提出了近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同治元年(1861),冯桂芬倡言:“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本,不更善之善者哉!”薛福成认为:“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郑观应指出:“中学其本也,两学其末也;立以中学辅以西学。”王韬论道:“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我中国之所恃者,道而已也”。光绪二年(1876),李鸿章在致友人信中写道:“中国所尚者道为重,而西方所辖者器为多。……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盖中国人民之众,物产之丰,才力聪明,礼义纲常之盛,甲于地球诸国,既为天地精灵所聚,则诸国之络绎而来者,亦理之然也。”光绪二十二年(1896),沈寿康在《万国公报》第75期发表的《匡时策》中提出:“中西学问本来自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孙家鼐在《遵议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上指明:“今中国创立京师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阐述了“旧学”与“新学”的关系:“其学堂之法,约有五要:一曰新旧兼学。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中体西用”体系。他们在表述上,用词虽异,含义相近,即坚信中国在伦理道德上的优势,引进西方物质文明成果,以维护清朝的政治秩序。“中体西用”是当时能为朝野所接受的“两全”选择。在三十多年的洋务实践中,“中体西用”逐渐成为洋务派中的主流思想,并为国人所广泛接受,成为潮流语言,“举国以为至言”。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以“自强”为旗帜,“采西学”,“制洋器”,相继创建了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继而以“求富”为号召,先后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兰州机器织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南北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汉阳炼铁厂等民用企业。然而,购买器械并非长久之计,“我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窍,苟非遍览之习,则本源无由洞彻,而曲折无以自明。”科举制下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他们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招纳贤能、聘请洋师、翻译西书、培养新式人才。“洋师每有不传之秘“借用外人,究属非我族类;用外人口述的译书法,亦难令人满意。”新式学堂培养的“半生熟”人才,亦难以“洞彻”西器的“奥窍”。对新式人才的渴求,促使一些从事洋务事业的官员萌发了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想法。奕认为:“伏思购买外国炮船,由外国派员前来教习,若各督抚处置不当,流弊原多,诚不若派员带人分往外国学习之便,惟此项人员,急切实难其选。”薛福成提出:“仿俄人国子监读书之例,招后生之敏慧者,稗适各国,习其语言文字,考其学问机器。其杰出者,施以爵赏。”李鸿章指出: “(出洋留学)以理与势观之,亦为将来必有之举。……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