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食品风味化学基础.ppt

  1.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食品风味化学基础

第九章 食品风味化学基础;食品生物化学;脯干;食品生物化学;化学感觉:味觉(酸、甜、苦、咸等) 嗅觉(香、臭等) 物理感觉:触觉(软硬度、粘度、冷热) 运动感觉(滑、干等)。 心理感觉:视觉(形状、色泽和光泽等) 听觉(声音)??;■食品风味与食品品质;第二节 食品中的色素;■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 (1)植物色素 如蔬菜的绿色(叶绿素) 胡萝卜橙红色(类胡萝卜素) 草莓的红色(花青素)等。 (2)动物色素 如猪肉的红色(血红素), 虾、蟹的虾青素、虾红素等。 (3)微生物色素 如红曲色素等。;■按色素的溶解性质可分为 (1)水溶性色素 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 (2)脂溶性色素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按色素化学结构的特征可分为 (1)吡咯类(叶绿素、红血素等) (2)多烯类(类胡箩卜素、虾青素、虾红素) (3)多酚类(花青素、儿茶素、花黄素、单宁) (4)醌酮类(红曲色素、姜黄素、甜菜红等);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生物组织中的天然吡咯色素有两大类,即动物组织中的血红素和植物组织中的叶绿素. ◆天然状态下这些色素都和蛋白质相结合,其区别在于侧基和结合的金属不同.;◆叶绿素:由叶绿酸与叶绿醇及甲醇所成的二醇酯。 ◆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两种,;◆天然叶绿素不稳定,对光和热敏感,易分解褪色。 ◆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的中心金属镁原子会被氢原子置换,生成脱镁叶绿素(暗绿色至褐色)。 ◆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可使叶绿素分解为叶绿酸、甲醇和叶绿醇,食品颜色为鲜绿色。;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肉的颜色是由血红蛋白(Hb)和肌红蛋白(Mb)形成的。 ◆肌肉中的肌红蛋白(Mb)随年龄不同而不同,如牛犊的肌红蛋白较少,肌肉色浅,而成年牛肉中的肌红蛋白(Mb)较多,肌肉色深。 ◆虾、蟹及昆虫体内的血色素是含铜的血蓝蛋白。;◆在肉品的加工与储藏中,肌红蛋白会转化为多种衍生物,如氧合肌红蛋白(鲜红色)、高铁肌红蛋白(棕褐色)、氧化氮肌红蛋白(粉红色)等。;一、食品中的???然色素 ;★α-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 γ-胡萝卜素 番茄红素 ★都是含40个碳的多烯四萜,由异戊二烯经头尾或尾尾相连而构成。;◆叶黄素类;;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花青素:能够赋予植物的花、果实、茎和叶美丽的颜色。有蓝色、紫色、深红色、红色及橙色等。 ◆在食品中较重要的6种花色素: ? 天竺葵色素 ? 矢车菊色素 ? 飞燕草色素 ? 芍药色素 ? 牵牛花色素 ? 锦葵色素;◆在食品中较重要的6种花色素: ? 天竺葵色素 ? 矢车菊色素 ? 飞燕草色素 ? 芍药色素 ? 牵牛花色素 ? 锦葵色素;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类黄酮类:也是植物组织细胞中分布广泛的色素物质之一。常表现为浅黄色或无色或鲜明的橙色。 ;◆儿茶素: ★儿茶素本身无色,具有较轻的涩味,易被氧化成褐色物质,因此当含有儿茶素的植物组织受机械损伤时,植物组织中的酶会使儿茶素发生酶促褐变(在茶叶中含量极高)。;;◆单宁: ★又称单宁酸、鞣质, 存在于多种树木的树皮和果实中, 其中含量较多的是五倍子和柿子。;第二节 食品中的色素;苋菜红是红色粉末,水溶液为品红色,耐光耐热,但易被氧化和还原,遇碱变成暗红色。;柠檬黄为黄色粉末,水溶液颜色为清澈的红色,耐光、耐热,但不耐还原,遇碱产生红褐色。;第二节 食品中的色素;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酶促褐变的防止 ◆热处理:70-90度约7秒可使大部分酚氧化酶失活. ◆酸处理:多数酚酶的最适pH为6-7。当pH3.0 基本失活,所以降低pH可抑制酶促褐变,常用VC、柠檬酸、苹果酸来降低pH ◆加入化学物质:SO2、Na2SO3、NaHSO3、 Na2S2O3 ◆驱氧法;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谢谢!;食品生物化学;第三节 食品中嗅觉物质的形成;酶促作用下生物合成;酶促作用下生物合成;以氨基酸为前体;第四节 食品的香气; 肉香气中的主要化合物;第四节 食品香气;2.鱼腥臭味 ◆鱼类具有代表性的气味即为鱼的腥臭味,它随着鲜度的降低而增强。除三甲胺外,还有氨、硫化氢、甲硫醇、吲哚、粪臭素以及脂肪氧化的生成物等(若添加醋酸等酸性物质使溶液呈酸性,鱼腥气便可大减)。 ◆海水鱼含氧化三甲胺比淡水鱼高,故海水鱼比淡水鱼腥味强。;第四节 食品香气;◆香气成分:主要是低级脂肪酸、羰基化合物(如2-已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