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问题导学启迪思维(涟水殷作模)
问题与思维的关系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两个转变 问题的有效性 高三物理有效复习的建议 结束语 教学理念: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思维为核心 ◆问题为载体 结束语 结束语 □倡导问题教学 □启迪学生思维 □打造智慧课堂 象这样的课(涉及高科技,无法做实验)只能靠教师讲授吗?能否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呢? 整堂课以问题链贯穿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高层次的思维状态之中。 这样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用“磁通量变化”来概括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其实两者是不等价的,这样的概括在逻辑上也是不严密的!针对这个关键,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大凡是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都喜欢面对智力的挑战,愿意投入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中去。因此,对于“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不感兴趣。为此,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力求新颖,富有挑战性。 问题中的信息对于能量守恒这一特定的知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因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能量守恒的观念意识和分析能力。 将一个原本老师做、学生看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维同步的探究活动 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对问题也问了、情景也展现了,可就是引不起学生的反应,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多半是将问题和情境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了。 如何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值得重视和研究 教学时我们很难把学生带到输电线路或变电所等现场(况且现场情况复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手段,创设一种模拟的输电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地学习物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的基本理念;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直接经验也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毛颖可老师就常常会引用来自生活的、他称之为“小巧玲珑”的问题用于教学。例如…… 让学生的前概念充分暴露出来! 教育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种“慢的艺术,它常常是“非效率”、有时甚至是“反效率”的。 这个案例对于教育也具有警示作用:一定要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教师不是“二传手”,只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介绍人”(学生与教材谈恋爱,所以教师不要老是插在中间当“电灯泡”) 针对性的反面是随意性——无的放矢满堂问,为问而问。每一个问题都要聚焦于教学的目标。 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我们提出的问题也应与此相匹配。就像剥笋那样,一层一层,直至中心。 显然,这位老师的教学脱离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我们平时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大都是经过了教师精心加工的半成品,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有血有肉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由滑块、小球、斜面等理想元件堆砌起来的抽象世界。其中那些最能启迪心智、锤练思维的过程与环节,却被我们代劳了. 问题的有效性 ●广度 ——问题的开放性 (解答思路多元,思维活动开放) 【例1】如图,当电键K闭合瞬间,线圈abcd中会产生感生电流吗?如果有,方向怎样? 如图,ab是闭合线圈的一部分,当电键K闭合瞬间,ab导线中会有感生电流吗?如果有,方向怎样? K a b c d K a b ——答案确定,思维单向 ——答案多元,思维发散 结构良好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 问题的有效性 ●广度 ——问题的开放性 (解答思路多元,思维活动开放) 【例2】 据一媒体报道:“某国近期发射了一颗运行周期为80分钟的人造地球卫星”。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判断该消息的真伪吗?并说明理由。 得: v=8.4km/s ∴不可能 *学生1: 设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 由 得: r=6.1×106m ∴不可能 *学生3: 设近地卫星的运行周期为T 得:T=84.6分 ∴不可能 *学生2: 设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由 由 R地 T m R地 mM G 2 2 2 4 p = ﹥7.9km/s ﹤R地 ﹥80分 ●难度 ——问题的适切性 (面向多数学生,符合认知水平) 问题的有效性 大灰狼怎么能和人是一条心呢? ●难度 ——问题的适切性 (面向多数学生,符合认知水平) 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距 现 有 发展区 已知 未知 潜 在 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低效问题 无效问题 有效问题 学生的现实起点(认知水平、知识基础) 合理的问题起点 合适的参照原点 教材的逻辑起点(教材结构、知识联系) ——中偏下位置(黄金分割点0.618) ●难度 ——问题的适切性 (面向多数学生,符合认知水平) 问题的有效性 【例1】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A B C D A B C D A B ◎直接提问:怎样作出光线通过玻璃砖的折射光线? ——难! ◎分步设问: *怎样将一条光线在纸面上定位? *怎样作出光线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