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特指问答句探析.pptVIP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特指问答句探析.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特指问答句探析

例9 W54 (T38, 22) 问曰:官户等犯流,加杖二百,过致者应减几等而科? 例10 W91 (T189, 48) 问曰:妻无子者,听出。未知几年无子,即合出之? ?? 三、若为 “若为”作为疑问代词,相当于古代的“何为”,也就是“如何” 、“怎么”的意思。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问式里的“若为”均作状语,表示“怎么”、“怎样”、“ 如何”,主要用来询问处断办法、刑罚措施、罪名等。 (一)直接修饰表示“处置”意味的动词 “若为”作为疑问代词直接修饰其后表示“处断”意味的动词,有的已形成固定搭配: 若为科断( 7) : W25 ( T26, 11) 、W33 ( T30, 15) 、W36 ( T31, 16) 、W47 ( T37, 21) 、W64 ( T45,27) 、W92 (T190, 49) 、W147C (T345, 89) 若为处分( 4) : W9 (T17, 5) 、W16 ( T18, 6) 、W39B (T33, 18) 、W61 ( T44, 26) 若为科处( 1) : W49 (T37, 21) 若为科( 1) : W165B ( T385, 105) 若为处断( 1) : W70 (T65, 32) 若为决放( 1) : W27 (T27, 12) 若为准定( 1) : W43A ( T34, 19) 若为留分( 1) : W96 (T249, 53) 若为与夺( 1) : W176 (T478, 116) 例11 W25 (T26, 11) 问曰:犯死罪听侍,流人权留养亲,中间各犯死罪以下,若为科断? 例12 W61 (T44, 26) 问曰:有甲乙二人犯盗,准罪合流,甲元造意,乙是随从,然乙事发逃亡,甲遂称乙是首,官司断甲为从,处徒三年,已役讫,然始获乙,甲承是首,又甲是白丁,若为处分? 例13 W96 (T249, 53) 问曰:“老疾得免者,各准一子分法。”假有一人年八十,有三男、十孙,或一孙反逆,或一男见在;或三男俱死,唯有十孙。老者若为留分? 例14 W176 ( T478, 116) 问曰:律云:“拷满不首,反拷告人。” 其告人是应议、请、减人,既不合反拷,其事若为与夺? (二)修饰动宾结构( 5) : W11 ( T17, 5) 、W59 ( T40, 24) 、W150 ( T351, 92) 、W153 ( T357, 95) 、W168 ( T447, 108) “若为”修饰其后的动宾短语,如“若为追毁告身”、“若为科首从之罪”、“ 若为科罪”、“ 若为作首从分财”、“ 若为分财” 例15 W11 (T17, 5) 问曰:先有正六品上散官,上守职事五品;或有从五品官,下行正六品上,犯徒当罪,若为追毁告身? 例16 W59 (T40, 24) 又问:判官、主典有私,故出流罪,通判及长官不知情,若为科首从之罪? 四、总结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的特指问句约占全部疑问句的47%,特指问句的疑问代词以“何”居多,约占71%。 特指问句分为两种:一种使用谓词性疑问代词,是谓词性特指问句;另一种使用体词性疑问代词,是体词性特指问句。前者接近叙事句,主要是要求回答的一方叙述事实,经常不用语气词;后者接近论断句,主要是要求回答的一方作出论断,常用助词,主要用“也”,也可以用“焉”、“矣”,有时还可以用“哉”、“乎”、“与”、“欤”、“邪”、“耶”等。按照这种划分方法,无论是使用谓词性疑问代词“若为”还是使用体词性疑问代词“何”与“几”,句末都没有语气助词,体现了作为法典的书面语体风格,即语言的庄重、严谨与规范。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特指问答句探析 冯炜 许璐 一、背景介绍 《唐律疏议》由律文( 含注文) 及律疏组成,律疏对律文及注文逐句逐条进行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这种解释属有权解释,即律疏与律条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唐律疏议》法律解释的基本手段为训诂,因此不仅在中国法制史与律学史上意义重大,在汉语史领域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学者指出:“《唐律疏议》是一部法典,但注文、疏文( 含“议” 和 “法律问答”) 又显示其是一部律学、应用训诂学实践的专书,这种律学与训诂学紧密结合的交叉性特点,能很好地体现法律与语言、法律解释与训诂训释的紧密关系…..” 《唐律疏议》采用的律学训诂方式之一为法律问答体,以“问曰”、“答曰”的形式虚拟对话,预设司法实践中的疑难案例,并给以详尽解析。这种问答体疏证共出现178 处,含184 例疑问句。 疑问句分类: 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中的特指问句出现87 例,是非问句出现2 例,正反问句出现87 例,选择问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