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戴锦华我很困惑,但是我很快乐.doc
戴锦华我很困惑,但是我很快乐 “因为如果做学术没有快乐的话,我不会继续,我不会为了任何外在的理由去坚持它” 与1米75的身高相称的是戴锦华爽朗有力的声音。 这间办公室位于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院二楼,窗外是蓝天和枯黄垂柳,阳光在仿古瓦顶上划出阴影。室内有绿植,临窗的花瓶还插着几个褐色莲蓬。平日戴锦华爱拍花,常在朋友圈炫耀。 她有些丢三落四,一度试图找一支笔,自嘲可用的笔都丢在各种活动现场了。 拍照前,摄影师建议她把深蓝色围巾换成红色。她说,“那跟我这个淡蓝色针织衫不搭”,然后从挂衣架上拿下一条蓝白围巾,得意道,“我最富裕的就是围巾了。”拍照时摄影师夸她,她抿嘴笑,“天啊,我也算美?” 这些都流露出一种少女的轻盈感。我说老师你很年轻啊。她笑,“我每次测试心理年龄都太年轻了,可实际上已经够老了。” 总有朋友说她“不成熟”,她听了会高兴,“熟了就烂了,对吧,幸亏没熟。”“不成熟”的原因之一,是她从来拒绝接受权力关系的现实必要性,拒绝支配和被支配,也拒绝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她自知并非长袖善舞,便离权力远远的。有人说她清高,根本不是,她认真算过了,“不值。对我来说,这不值。” 她很少拒绝记者,遇上记者说“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我听过你的课”,她就更不能拒绝了。受标题党所害,有时她想对媒体强势一些,事到临头又做不出。“我不能对我自己认为比我弱的人强势,这是我一辈子的弱点。我另外一个弱点是,我很难对一个强势的人表现出普通的善意。所以我‘有病’。” 我问她,是否因为少年时个子太高受嘲笑,才对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如此敏感?“大概是因为我善良,太多的正义感,比别人多。如果你说我自卑的话,那怎么解释我热衷于挑战权威呢。刚好,我怕是天生的不驯顺。” 这一生她遭遇了至少三次以上大的困惑期,伴随急速变化的中国社会的数次转型而生的困惑。2016年,其代表作《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16年后再版之际,她表示自己此时不困惑,却失去了对世界的整体把握,并且有“很深很深的忧虑”。 她的话语始终伴随警惕和质询,无论是对权力、资本还是体制。她质疑今天大多数人在讨论问题时将概念置换或者模糊化,只有两极对峙的立场,非常可能从一种形态滑入另一种形态。 最近有人批评她,“离社会公众太远,还要耳提面命地告诉大家点什么,很可笑。”“OK,我早就说知识分子的责任是预警,如果因他的预警而避免了灾难,那最好。而报警失误,根本没有灾变,更好。”她说。 这样活得像锋刃的人,从不失快乐,“如果做学术没有快乐的话,我不会继续,我不会为了任何外在的理由去坚持它。” 采访这天是12月6日,空气清凛。 谈李安 人物周刊:你看了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使用的120帧4K、3D技术吗? 戴锦华:看了。不喜欢。首先这120帧并没有带给我强烈的观影体验。嗯,当然,更清晰,比如说皮肤质感,比如说嚼肌运动,比如说晚会现场的一些段落。但整体上我没有任何震撼的观影体验。当然,更因为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美国主旋律,我自己无法建立任何代入和认同。整个观影过程非常游离和间离,看不进去,甚至看不下去。他这样处理战争与和平,老套,120帧,仍只感到平庸。 人物周刊:《新共和》有一篇影评说,这次李安并没有挑战那些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的战争电影的叙事套路,仅仅是重复了《拆弹部队》《美国狙击手》的模式。 戴锦华:对啊。影片的基调不断让我想起《猎鹿人》,好像1978年以后没有出过《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生于七月四日》。即使较之《猎鹿人》,基调居然重回美国爱国主义或者说英雄主义,完全放弃了反思和反战意识。不错,和《拆弹部队》或者《美国狙击手》异曲同工,都是讲一个军人志愿重返战场,伊拉克战争、伊拉克人完全虚掉,甚至队友也面目不清,只有个人、个性成为故事的全部依托。这回,人性,用来重新肯定战争。 人物周刊:讲人性有可能是肯定战争? 戴锦华:不是吗?《美国狙击手》结局的国葬,这次加长悍马中相爱告白,不是肯定吗?影片否定了什么?拆弹部队、狙击手的意义都是救战友,比利?林恩的壮举更是救班长,他们杀的只是“敌人”。蛮子?还是异教徒?我们的人性与你无关?在别国领土上保卫祖国?我同意中国影评人说这次李安和美国的主流导演一样采用同样的叙事策略表现战争,何其可悲。在我看来,李安的长项在于他可以如美国导演一样惟妙惟肖地制作好莱坞的各种类型片,这一次战争片也不例外。苛责其本人意义不大,当一部运用新技术的老套去看就好。 人物周刊:这次宣传过程中,片方始终把技术革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遗余力地向业界、观众推介高帧率、高分辨率的3D电影格式。但你似乎一直都对技术比较质疑。 戴锦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