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动态能力维度及其实现路径
动态能力维度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本文从动态能力内涵界定出发,基于位势(Position)、流程(Process)和路径(Paths)三要素模型,划分了动态能力中企业能力、感知能力、整合重构能力、吸收能力、网络协作能力的五个维度,并由此推导出了动态能力实现的五大途径。
关键词:动态能力;构成维度;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动态能力理论建立在资源观与核心能力观基础之上,是为了在动态环境下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领先竞争对手而发展起来的。动态能力表现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性能力,它持续不断地被肯定和否定,是培养能力的能力。
一、企业动态能力内涵及界定
Teece Pisano(1994)最先提出了动态能力的理念,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此后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遵从Teece的研究框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Eisenhartd和Martine(2000)从组织管理和流程角度,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利用资源的流程——尤其是获取、整合和释放资源的流程。Wang, Catherine. L. and Ahmed, Pervaiz. K.(2007)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不断整合、重新配置和更新资源,再创造自身能力的行为取向,提出企业的动态能力应该包括3方面的能力: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Gianmario Verona Davide Ravasi(2003)指出动态能力是由知识创造和知识吸收、知识整合、知识重置组成。Tsai(2005)观点强调知识学习朝向持久性竞争优势的累积与知识价值的创造为动态能力。Winter(2003)提出,动态能力必须是一种可以反复执行的“惯例”,并认为动态能力来自于学习,它们是修正厂商营运惯例而形成的系统化方法。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需要强调动态能力的以下特点:(1)动态能力不同于基础能力,是组织能力中的高阶能力;动态能力是作用于基础能力的能力,对基础能力进行提升以匹配变化的环境,而资源位势对于动态能力是基础。(2)动态能力是植根于组织过程中的能力,动态能力融入在企业日常组织程序中,表现为组织惯例的集合。(3)动态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追寻新知识的过程,改变能力的结果是建立一套新的知识结构,即知识的吸收整合重构过程。(4)动态能力取决于市场机制密切相关,作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动态能力的稳定性随着市场动态性的增强而减弱,它的特点将随着市场动态性增强而变化,更加难以获得和保持。
综上,我们从企业动态能力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自然反应过程出发,得出本文对于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在已有资源(位势)的基础上,扫描环境并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组织及个人的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现有知识,实现企业各方面的协同,以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达到持续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的能力。
二、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在早期关于动态能力研究的基础上,Teece,Pisano Shuen(1997)给出了动态能力的3P模型,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环境适应机制,在现有组织支持系统下,对组织资源和能力进行组合、配置、整合的机制,其框架由位势(Position)、流程(Process)和路径(Paths)三个要素所组成(图1)。
图1三维学说的典型维度模型
资料来源: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在Teece三维能力构成模型的基础上,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基于三维度、四维及其五维模型的多维度学说。具体包括的环境洞察能力、价值链配置与整合能力、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维度(李兴旺、王迎军,2004);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和柔性能力维度(焦豪、崔瑜,2008);洞察机会能力、捕获机会能力和变革更新能力维度(刘智勇、姜彦福,2009);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Wang, Ahmed,2007);整合能力、组织学习能力、重构与转变能力3个(黄俊、杨柏、白硕,2008);市场定位能力、吸收转化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学习能力(张钢、徐海波,2006);资源位势、常规能力、组织学习和企业的模块创新(杨水利等,2008);吸收能力、转移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诚,2009);重组能力、市场导向、吸收能力、协作能力以及集体心理(Pavlou,Elsawy,2006);信息利用能力、资源获取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