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历在目、正中下怀误用
历历在目、正中下怀误用使用“历历在目”要扣准“在目”
“历历在目”,语本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后以“历历在目”(或“历历在眼”)四字成文,形容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情景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例如宋·楼钥《〈西汉会要〉序》:“开卷一阅,而二百余年之事,历历在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八:“举目仔细一观,有恁般作怪的事: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梁启超《劫灰梦·独啸》:“目睹两宫仓皇出走之形,群僚狼狈逃命之状,以及外兵之野蛮暴掠,民间之狼藉颠连,至今思之,历历在目。”曹靖华《罗汉岭前吊秋白》:“秋白的面影,浮现在我的心头,秋白的音浪,萦绕在我的耳边。半生往事,均历历在目。”巴金《随想录》一二○:“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理解和使用这条成语,一定要扣准“在目”二字。只有实实在在的景物或具体的情景才能呈现在眼前,而话语、心情、体会之类无形的东西,只能入于耳,记于心,眼睛是看不到的,因此绝不能说“历历在目”。忽略了这一点就会造成误用。请看例句:
1.赛季之初的豪言壮语依然历历在目,但在短短的三分之一个赛季之后,我们就无奈地目睹了申花从神坛到谷底的迅速坠落。(《新闻晚报》,2012年5月14日)
2.父母的叮嘱还历历在目。(中国网,2012年5月14日)
3.作为一名新政委,老政委姚旭在交接时的殷切期望还历历在目。(《解放军报》,2012年4月14日)
4.十年前,很多人对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会全面溃败的担心,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北京青年报》,2011年12月21日 )
5.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成就有目共睹,感触历历在目。(《四川日报》,2012年5月19日)
6.人类历史上几次重大核事故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广州日报》,2011年11月28日)
“豪言壮语”和“叮嘱”,只能耳闻,不能目见,可以说“言犹在耳”,不能说“历历在目”。“期望”、“担心”、“感触”和“教训”之类,也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使用“记忆犹新”、“刻骨铭心”之类的成语是可以的,使用“历历在目”也不恰当。
不要曲解和滥用“正中下怀”
看足球实况转播,常常会听到一个成语“正中下怀”。体育记者也喜欢用这条成语。他们所谓的“正中下怀”是什么意思呢?有一篇报道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法国队有过多次射门的机会,可是,不是射偏了就是射高了,而那不偏不倚的球又总是被……守门员牢牢地抱在怀中,可谓正中下怀!”(人民网,2002年6月5日)可见,对方射来的球被守门员抱在怀里,就是所谓的“正中下怀”。请看例句:
1.作为高家军国门主力,(杨智)全场比赛表现中规中矩,上半时对方两次射门都正中下怀。(搜狐网,2010年11月17日)
2.罗本创造了点球机会,射门却正中下怀。(《体坛周报》,2012年4月14日)
3.诺伊尔虽然在比赛中刷出了4次扑救的数据,但是大多数都是对方绵软无力或是正中下怀的射门。(《中国日报》,2012年2月27日)
“正中下怀”语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怀”本指胸部或胸前,引申指心意。“下”是谦辞,指自己。“下情”就是自己的情况,“下忱”就是自己的想法,“下怀”就是自己的心意。“中”(zhònɡ)是符合。“正中下怀”就是正好符合自己的心意。这条成语只用于第一人称,即说话人表示别人的说法、做法或某种客观情况正符合自己的心意。例如晚清·曾朴《孽海花》三十一回:“彩云本在那里为难这事,听了这话正中下怀。”朱自清《子恺漫画代序》:“知道你的漫画将出版,正中下怀,满心欢喜。”周瘦鹃《迎春时节在羊城》:“我原是被花市像吸铁石一般吸引来的,如今有了这识途老马,正中下怀,于是忙不迭地跟着就走。”
再回过头来看前面举的3个例子,其中的“正中下怀”与这条成语的意思迥然不同,人称也不符,有的连句子都不通,显然都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有人也知道这条成语说的是正好符合心愿,但是由于没有弄懂“下”是谦称自己,误以为不管符合谁的心愿,都可以说“正中下怀”。而且为了把话说得更明确,还把那个“谁”镶嵌在成语中间,创造性地构成“正中××下怀”的固定格式。例如:
4.正在此时,鲁桓公派人前来求亲。正中齐僖公的下怀,立即满口应允。(《大众日报》,2012年3月29日)
5.美国新亚洲战略正中日本下怀。(《中国青年报》,2012年5月2日)
说话人既不是“齐僖公”、“日本”,也不是“别人”,何劳替人家谦虚?
“正中下怀”是成语,使用成语就要符合成语固有的意义和用法,不能曲解和滥用。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副主编)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