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先秦文论介绍.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文论介绍

文 化 背 景 “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古代贵族社会的解体,文化话语权力由贵族社会转移到庶民社会 新兴的士人阶层的社会境遇:基本焦虑与主体意识 诸子百家之学的勃兴 二、本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1、《尚书·尧典》选读 2、儒家文论以《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为代表 3、道家文论以《庄子》选读为代表。 主要观点: 1、重视乐教 2、中和之美 3、诗言志(重点) 4、神人以和 四、儒家文论(1):孔子文论 儒家文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前551-479)。孔子文论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1、论文之用 (1)用于道德修养(“成德”)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論語·泰伯》 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 A、兴于诗(由诗歌兴起好恶之心) 朱熹:“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论语集注》) B、立于礼(通过礼仪规范的学习,使自己得以立身处事) 朱熹:“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论语集注》) C、成于乐(通过音乐的陶冶实现人格修养的完善和成就) 朱熹:“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2)用于政治活动(“达政”)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論語·子路》 “興觀群怨”說: 兴:感发志意 观:观风俗之盛衰 ,考见得失 群:群居相切磋 怨:怨刺上政 2、论文之美 A、尽善尽美的艺术理想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論語·八佾》 五、儒家文论(2):孟子文论 儒家文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孟子(公元前372~289)。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两个原则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以及“知言养气”说。 (1)“知言养气”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说明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3) “知人论世”说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六、道家文论 道家文论包括老子的文艺思想和庄子的文艺思想,以庄子为代表。老、庄著作中直接谈论文艺特别是文学之处很少,但他们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确乎存在的,而且相当深刻、精辟,对后世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启迪甚巨。 道家文论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文艺的美学特征、文艺的审美标准、文艺创作的主体心态和思维规律等等有关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1)“大美”、“天籁”、“天乐” 说 庄子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的、天然的艺术。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地籟則衆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莊子·齊物論》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 ?(2)“虚静”、“物化”说 要想达到“天籁”、“天乐”的艺术至境,庄子认为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达到“物化”的状态。 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疑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