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碳酸化程序进行二氧化碳捕集与炼钢炉碴再利用.PDF

应用碳酸化程序进行二氧化碳捕集与炼钢炉碴再利用.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用碳酸化程序进行二氧化碳捕集与炼钢炉碴再利用.PDF

應用碳酸化程序進行二氧化碳捕集與煉鋼爐碴再利用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ation Process for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eelmaking Slag Utilization 蔣本基,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潘述元,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鍾岱均,國立臺灣大學碳循環永續技術與評估研究中心專任助理 陳劼立,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蔣坤安,國立臺灣大學碳循環永續技術與評估研究中心實習生 計畫編號: MOST 103-E-3113-007-002 摘要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報告,「提升能源效率」、「應用碳捕存技術」、「發展再生 能源技術」為溫室氣體減量最重要之關鍵策略。應用加速碳酸化程序可將工業產 生之鹼性廢棄物與二氧化碳反應,產生碳酸鈣沉澱,相當有潛力之技術;同時, 固體廢棄物通過加速碳酸化後,可對其中重金屬溶出(例如:鎘、鉛、鎳 …等) 具約束與減少效果,反應後固體廢棄物中自由氧化鈣與氧化鎂亦可被有效去除, 提升廢棄物之物化性質,有助於後續再利用作為水泥取代之原料。據此,為能有 效整合碳捕集程序於鹼性廢棄物再利用供應鏈,本專欄針對相關技術包括:加速 碳酸化、廢棄物再利程等研究進展進行蒐研,評析其現階段各自發展困境,並提 出未來可努力之方向。 關鍵字:煉鋼爐碴、冷軋廢水、超重力旋轉填充床、綠色水泥、碳酸鈣 壹、前言 近百年來,大氣中人為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嚴重影響全球氣候,根據國際能源 總署之「2012 年能源技術展望」報告,若欲在2050 年將全球升溫控制於2 oC範 圍內, 「提升能源效率」、「應用碳捕存技術」、「發展再生能源技術」為最重要之 關鍵策略,對於溫室氣體之減量貢獻程度達 90% 。目前國內政府及民間,參採國 際倡議,已努力陸續推動各項措施,如鼓勵節能減碳、發展再生能源、導入綠色 科技等,均各有效果。 鹼性固體廢棄物通過加速碳酸化後,可減少工業二氧化碳之排放量,同時對 廢棄物中重金屬溶出具約束與減少效果,產生顯著化學和物理性質改善,方便其 殘留物重新使用在多種應用程序,或進一步再利用於水泥填料或海拋供海洋生物 使用。水泥在混凝土中佔有約 7–15% (體積比),而水泥與水拌合形成水泥漿可 1 成為混凝土之黏結材。黏結材於混凝土中之主要功用包括:包裹骨材、填充骨材 間之空隙、未凝固前提供混凝土之流動性等。傳統以來水泥被視為混凝土強度的 來源,故其用量及品質均頗為重要,但近年來研究顯示水泥用量越多,對耐久性 將造成不良影響,若能取代部分水泥(例如:卜作嵐摻料),則可改善其耐久性, 而混凝土之品質也由水灰比(W/C ratio )控制改為由水膠比(W/B ratio )控制。 由於碳酸化程序可將轉爐碴中 free-CaO含量減少,改良爐碴之物理化學性 質,並產生碳酸鈣結晶,應可使未來取代水泥時,與骨材堆積更為緻密、孔隙更 少,減少混凝土發生泌水及析離等現象;又其拌合用水量減少,則黏性與塑性增 加。據此,為能有效整合碳捕集程序於鹼性廢棄物再利用供應鏈,本專欄蒐研相 關技術包括:加速碳酸化、廢棄物再利用等研究進展,評析其現階段發展困境, 並提出未來可努力之方向。 貳、碳酸化程序進行碳捕集 2.1碳酸化原理 鹼性固體廢棄物可當做加速碳酸化( Accelerated Carbonation )之原料,並將 氣態 CO固定成為固態碳酸鹽沉澱(例如:碳酸鈣) 。假設轉爐碴中主要鈣系成 2 分以C S 、C S 、CaO 為主,此類含鈣系物質於水中解離,生成鈣離子,而產生 2 1 之鈣離子再與水中之碳酸,生成碳酸鹽類沉澱,其通示如式(1)所示: (Mg,Ca) Si O + zH O + xCO → x(Mg,Ca)CO + ySiO + zH O (1) x y x+2y(s) 2 (l) 2(g) 3(s) 2(s) 2 (l)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