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西进”路径选择与企业成长理论:IO,RBT还是IBV.docxVIP

“中企西进”路径选择与企业成长理论:IO,RBT还是IBV.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企西进”路径选择与企业成长理论:IO,RBT还是IBV

“中企西进”路径选择与企业成长理论:IO,RBT还是IBV?摘要:伴随全球经济交融,国际化成为众多企业成长选择。IO率先利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分析国际化并得出通过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国际化的观点。而后RBT、IBV对IO进行批判,进入三足鼎立理论争议期。本文利用企业样本检验了主要争议:H1结果表明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会阻碍而非IO预期的促进国际化;而H2结果表明资源异质性对战略效果起到的是同向强化而非在发达经济体DE实证呈现的逆向缓解,RBT建立在资源异质性的论证机制会在新兴经济体EE失效;最后H3结果表明,只有制度环境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显著逆向缓解效果。在分析各派缺陷基础上本文整合三派理论重新诠释EE下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以期为中企西进提供指导。关键词:企业成长;国际化;产业组织理论(IO);资源基础观(RBT);制度基础观(IBV)一、引言2000年10月,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伴随中央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大陆企业纷纷开展“走出去”尝试,“中企西进”(China Go West)成为时代潮流(Shambaugh, 2013; Backaler, 2014)。2013年11月,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等方式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伴随上述《决定》及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与实施细则落地,中国企业将开始新一轮国际化浪潮。在国际化问题上先后出现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产业组织理论(Porter, 1980);专注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异质性的资源基础观(Wernerfelt, 1984);以及强调制度情境影响的制度基础观(Peng and Lee et al., 2005)三种主流观点。以波特等人为代表的IO学者借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建立起战略视角的产业组织理论。凭借扎实的产业经济学背景,在延续安德鲁斯战略理论框架基础上,波特建立其五力模型并对影响战略的五种产业力量的正式分析,认为企业可通过采取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Div,下同)扩宽其地理布局范围(Diversifying the Geographic Scope),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分享及协调价值活动获取竞争优势立足海外(Porter, 1990)。脱胎于新古典经济学范式,IO分析框架的严密性为学界所广泛认同。伴随IO发展实务界开始陷入“疯狂开拓国际市场以获取竞争优势”的狂热之中(Lu and Beamish, 2004)。然而同是采取Div战略,其战略效果却在企业间差异显著,有的企业成功凭借Div扩张海外市场促进国际化,有的却深陷多元化的泥潭中国际化进程受阻。除了实务界企业的悬殊命运,IO理论内部也充斥着自相矛盾的实证结果:有发现Div促进国际化的结果也有阻碍国际化的结果(Michael Geringer and Beamish et al., 1989; Hitt and Hoskisson et al., 1994)。战略落地的失败案例与理论界矛盾结论迫使学者反思IO适用性。较具代表性的是Barney等人提出的资源基础观RBT,RBT认为企业国际化成功不能只看采取何种战略,还要考虑战略执行成本。不同企业因其拥有资源能力不同,同一战略的执行成本也有差异;IO强调产品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却忽视战略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ve Strategic Factor Market),而这是导致IO在Div研究上陷入矛盾的主因(Barney, 1986; Barney, 1991)。建立在对IO理论批判基础上的RBT无疑震动当时追随波特等人的IO学者,在RBT建立过程中一直存在各种质疑,而最为猛烈尖锐的是以Priem、Bulter等人为首IO学者对RBT的质疑,该文章刊于2001年的AMR上,题为Is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同年同刊Barney对质疑进行了逐点反击,标题也仅与原文章相差一个“Yes”(Barney, 2001; Priem and Butler, 2001)。两派针锋相对的细节国内文献已有专门论述(贺小刚, 2002; 许可与徐二明, 2002; 贺小刚与李新春, 2004; 董保宝与李全喜, 2013),此处不再赘述。而从质疑中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学术严谨性的批判:定义界定、分析框架构建以及动态性等。但学术质疑丝毫未损实务界对RBT的追捧,经过Teece、Makadok、Lippman、Hitt等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