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和里下河治水赈灾.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则徐和里下河治水赈灾

林则徐与里下河治水赈灾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少机敏,有异才。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官任江南淮海道、江苏布政使、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湖广总督、查办烟务钦差大臣、两广总督后转任新疆、陕甘、云贵等地。道光十九年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病逝于广东潮州普宁会馆,终年66岁。死后第26天,清廷“晋赠太子太傅衔,照总督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谥“文忠”。林则徐是清代经世致用之学的积极倡导之一,以广州禁烟抗英爱国壮举而闻世,任职多方,均大力兴办水利,赈灾救民,被誉为业绩颇丰的水利专家,江苏里下河地区亦留下不少其治水赈灾的佳话。原水利部长汪恕诚,每讲到林则徐,都要发出“一个封建官员尚且如此,我们共产党的水利干部,必须有更加旗帜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呀!”的感慨。 道光四年(1824年),林则徐步入不惑之年,奉旨总办江浙七省水利。接任不久,九月间其母病故,遂返籍丁忧守制。十一月间,地处黄淮运交汇处高家堰十三堡和山盱六堡发生溃决,包括里下河地区在内的10余州县悉被水淹。“黄强淮弱,漕艘稽阻。”直至次年三月,漕运依旧不通,河官无计可施,一时震怒清廷。道光帝下旨,南河总督张文浩革职遣戌新疆,两江总督孙玉庭递职休致,道光五年四月初一(1825年5月18日)特令林则徐“夺情”赶赴督工。林则徐昼夜兼程,到达高家堰,素服查勘,徙步泥泞,竭全力抢修。是年秋,竣复之际,林则徐“积劳成疟”,后经皇帝恩准,返乡养病和继续丁忧守制。 道光十一年六月(1831年7月)江苏发生水灾,运河决口。除省会江宁外,共66州县受灾。两江总督陶澍要求林则徐支援。七月十日(8月15日),林则徐由河南(时任河南布政史)动身,于河南商丘刘家口采买小麦三万石由黄河顺流而下,七月二十六日(9月2日)至清江浦。“所经之桃源、宝应、甘泉、江都皆系被水较重之区”,“民田庐舍尚在巨浸之中,浅者淹及半扉,深者仅露檐脊”。八日初三(9月8日),他在扬州接江宁藩司印,这时道光帝已调他任江宁布政使。八月初六(9月11日),林则徐到达江宁,凭着救灾经验,向陶澍建议:劝捐以稠贫乏,资送流民以免羁留,收养老病以免流徙,劝收幼孩以免遗弃,劝渝业户以养佃农,殓埋尸棺以免暴露,多设粜厂以平市价,变通煮粥以资熟食,捐给絮袄以御冬寒,劝施籽种以备种植,禁止烧锅以裕谷食,收牧牛只以备春耕等。“耕牛之无力豢养者,别设当牛局以处之,至春耕发还。”时即有人诗《当牛局》一首,赞许“此恩重邱山,万牛回首伏。昔日龚省卿,今见林少穆。”官吏百姓齐呼之为“林青天”,地方士绅将江苏水灾绘图题诗,对林则徐赈灾政绩热情赞颂,后为《绘水集》,广为流传。自此“林青天”之名声鸣九皋。 道光十三年(1833),林则徐在《复陈恭甫先生书》中,就黄河夺淮,夹带泥沙大量流入洪泽湖,使之水位越来越高,严重影响漕运,黄河本身也频繁决口,泛滥成灾,治河已成为朝野关注的大事,指出“江北连岁水灾,更不可问,如洪泽湖蓄淮修运,即以敌黄,在前人可谓夺造化之巧。自河底淤高,而御坝永能启,洪湖之水,涓滴不入黄,则惟导之归江,而港汊纡回,运河屹重,高邮四坝,无岁不开,下河七州县,无岁不鱼鳖”。在翻阅大量资料档案,充分借鉴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黄河改道北流的方略。书中还预料“必为风水之说所阻”。林则徐设想方案,就是“河不与淮以入长江”。实行这个解决河患的方略,可一举数得。“今之洪泽湖重受河淤,浚则不甚其浚,不浚则运道几断,若使河不夺淮,则洪湖可复泗洲、虹县之旧,以为帝籍,谷尤不可胜食,非独不患淤,且恐其不淤矣”。如林则徐之议能得以顺利实施,则漕运可宁,必将泽惠里下河地区黎民。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决口,折入山东,经利津入海。由此可以反证林则徐方案超前性。而后来其挚友魏源在《筹河篇》中及门生冯桂芬 道光十六年(1836),时淮安府盐城县呈请浚皮岔河。林则徐为真实了解浚河是否有利于民,由淮安舟行赴盐,微服考察。是年十月夜出淮安东门,三日后舟入皮岔河。其势为“河口尚深,中有四五尺水,两旁多淤成平陆”。见“旁有一二家农民,上岸问其应挑否?答之应挑。问其自何时淤起?答之年代已久,不能知其详细。问其每方挑工几何?答之亦是活的,约一百五六十文一方。问其安排到何处止?答云自河口至盐城之北门闸。……问此河实系民间要挑?农田有关利益否?答云实为现不可缓之工,农田大有裨益,并非官府多事。…行五里后,…见有一二农民,又上岸问其此河多淤成陆,约隔几年不挑?答云乾隆年间挑后,距今有八十余年。河岸甚大,故谓之皮大河,因其岔港多,又谓之皮岔河,本于东塘河宽阔相仿,积久失挑,以至多半淤为平陆,河身狭者仅有三分之一,且河底浅雍,转高于东塘河,所有湖荡东注之水,不能容纳。一遇洪湖水大,各坝开放,便不免淹及两岸民田,若遇旱荒,田堤离水较远,亦不便于风车,此河不可不挑。”林则徐在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