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高职院校新版兽医传染病学教案:鸡传染性鼻炎.docVIP

2016北京高职院校新版兽医传染病学教案:鸡传染性鼻炎.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兽医传染病学 (Veterinary Lemology) 第六章 家禽的传染病 第二节 鸡传染性鼻炎(0.5学时) (Infectious coryza,IC) 重点:   1、鸡副嗜血杆菌的培养特性   2、传染性鼻炎与鸡毒支原体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曲霉菌病的鉴别诊断   3、传染性鼻炎的诊断方法 病原   病原体为副鸡嗜血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能运动的细菌。24小时培养物涂片镜检呈现1~3毫米×0.4~0.8毫米杆菌或球杆菌,并可呈丝状体。从病料中新分离到的菌可能有荚膜。位于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线附近的副鸡嗜血杆菌呈卫星状生长。 流行病学   鸡是副鸡嗜血杆菌的自然宿主,任何年龄的鸡都可感染,但成年鸡较幼鸡更易感。   慢性病鸡和隐性带菌鸡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可通过飞沫或尘埃经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染。该病常发生于秋冬季节。 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3天。人工接种病料或培养物24~48小时内可发病。同居感染2~3天也能发病。   病鸡鼻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面部水肿、鸡冠和肉垂也可能肿胀。   眼可能有分泌物,眼眶周围肿胀,严重的会失明。单纯感染病程约2~3周。冬季发病较严重。与其他病混合感染刮造成高死亡率。 病变   鼻腔、眶下窦、气管黏膜和腺上皮脱落、崩解和增生,黏膜固有层水肿和充血并伴有异染细胞浸润。病变最早在感染后20小时左右出现,7~10天时最为严重,然后在14~21天内逐渐恢复。   下呼吸道受侵害的鸡,可观察到急性卡他性支气管肺炎,并在第二和第三级支气管的管腔内充满异嗜白细胞和细胞碎片,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肿胀并增生。   气囊的卡他性炎症以细胞的肿胀和增生为特征,并伴有大量的异嗜白细胞的浸润。另外,在鼻腔黏膜固有层可见显著的肥大细胞的浸润。肥大细胞、异嗜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产物与严重的血管变化和细胞损伤有关,并导致引发鼻炎。 诊断   需要与慢性呼吸道病、慢性禽霍乱、非典型性新城疫、禽流感、鸡痘、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肿头综合症、维生素A缺乏症等病区别。副鸡嗜血杆菌常同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在死亡率高和病程延长的情况下,应考虑有其他细菌和病毒并发的可能性。   实验室鉴别诊断方法:从2~3只处于急性发病阶段的病鸡中采取样品。烧烙位于眼下的皮肤并用无菌刀片划开窦腔,将无菌棉拭子伸入窦腔深部,这里的细菌往往很纯净。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划线,然后再用表皮葡萄球菌与之交叉划线,并将其置于有螺丝口的蜡烛罐中于37℃培养。   还可以使用含20~100微克/毫升NAD和5%无菌鸡血清的营养琼脂平板分离副鸡嗜血杆菌。另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是将鼻腔或眶下窦内分泌物或培养物经眶下窦内接种2~3只健康鸡,若在24~48小时出现鼻炎症状即可做出诊断。 第三节 鸭传染性浆膜炎(1学时) (Infectious serositis of duck) 重点:   1、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性特点   2、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3、与鸭大肠杆菌、鸭沙门氏菌和鸭巴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   4、防制要点 病原   本病病原为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大小为0.2~0.4微米× 1~5微米。瑞氏染色两极着染稍深。目前已报道该菌共有21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1~8周龄鸭对本病敏感,但多发于10~30日龄雏鸭。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脚蹼刺种、肌注等途径也可引起发病、死亡。自然感染发病率一般为20%~40%,有的鸭群可高达70%;发病鸭死亡率为5%~80%。感染耐过鸭多转为僵鸭或残鸭。不同品种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其中北京鸭、樱桃谷鸭和番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常因引进带菌鸭而发生流行。   本病于冬春季多发,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等均可促发本病。 症状   感染鸭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蹲伏、缩颈、头颈歪斜、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随着病程的发展,部分病鸭转为僵鸭或残鸭,表现为生长不良、极度消瘦。 病变   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脾脏肿大、呈斑驳样。慢性感染病鸭,在屠宰去毛后可见局部肿胀,表面粗糙、颜色发暗,切开后见皮下组织出血、有多量渗出液。   组织学病变表现为肝细胞浊肿或脂变,肝门静脉周围单核细胞、异嗜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气囊渗出物中有单核细胞,慢性病例可见多核巨细胞,渗出物可部分钙化。脾白髓萎缩,红髓充血,淋巴细胞减少,网状细胞增多,并可见单核细胞。脑组织表现为纤维素性脑膜炎,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一般可初步诊断。   本病在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