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十三块黑板上的党员梦想
四十三块黑板上的党员梦想在农村,有多少人能看到党报?以山西省临猗县牛杜镇牛杜村为例,全村580户、2268口人,只有村委、卫生所和另外的4户人家订阅了报纸。正是鉴于这样的现状,激发了牛杜村杨恒渡老人抄写黑板报的愿望和热情 从1991年到XX年,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人坚持不懈向村民宣传党政方针、传递惠农信息,普及农科、法制知识,XX年间,老人换写黑板报1.6万次,换写字数450万字。一个寥寥几户人家订报的小村,竟成为当地政策宣传最好、信息传递最快的村子 老人与黑板 XX年5月26日,在前往牛杜村的路上,临猗县人大副主任杨建民向本刊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杨恒渡老人不容易,1986年开始下肢就萎缩了,逐渐失去行走能力,1990年老伴瘫痪在床,杨恒渡在家专职照顾起老伴,但是几年后老伴还是走了。虽然老人有三个孩子,但都各自成家独立生活了。”按照杨建民的描述,杨恒渡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较艰难 此时车子已经驶进村子,穿过一片绚烂的花丛,一堵院墙露出一角,直到完全暴露在记者的视野中。这一幕极为震撼,二十多米宽的院墙上,大大小小挂了近四十块黑板,有些还可以算黑板,有些却已失去了光泽和色彩,在雨水和曝晒中只剩斑驳,充其量只能算木板了。黑板上的字轻重有别,错落有序,木板上的字也是认认真真、工工整整。记者大致记下了黑板上的要闻――“应胡锦涛总书记邀请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铁路不可能私有化,高铁降价”、“骑自行车撞人算交通肇事吗?一样判刑”、“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二审维持原判”、“农资大餐送农民,带着诚信上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法制新闻、惠农信息应有尽有,一面墙,几十块黑板,大千世界尽在其中,大门正中显眼处写“欢迎大家观花看报。” 此时正有村民推着自行车路过,在老杨家门前停下来默念着某条新闻。这位村民姓张,就住在村北,每天路过杨恒渡老人家门前都得停一会,已经养成了习惯,“这门前几丛花都是老杨种的,一到开花的时候确实好看,不过观花是假的,看报倒是真的,有时候来去匆忙,就是顺势瞥那么一眼,也收益很多,每天路过至少也要看看那块黑板。”记者看到,在门侧低处挂着一块黑白相间的小木板,上面写――5月26日天气/晴转多云/17至35度 杨建民说,老杨只要在家,大门是不锁的,记者上前敲门,发现脚下踩了几个粉笔字,“我――去――吃――饭”一笔一划有板有眼。十分钟后,一位老人摇着轮椅从村头马路慢慢驶来,还不时得向这边打招呼,杨建民副主任告诉记者,“他就是杨恒渡。” 牛杜街上的“新华社” 和记者打过招呼后,杨恒渡老人落了锁,把记者一行请到屋里。问及老人的年纪、身体,“今年83了,身体好的很。”老人回答很轻松,仿佛腿上的残疾根本没有对生活造成伤害。记者注意到,老人说话时倚坐的位置,后面就是老伴的遗像,老杨说,“老伴在的时候我就给村里送送报,后来老伴不在了,说话的人少了,看报的时间多了,就想着抄在黑板上。”杨恒渡年轻的时候,是生产队为数不多的识字的人,虽然只上过小学,可杨恒渡喜欢认字儿,很快就成了生产队的板报员,那年他XX年老杨又重新拿起了粉笔,这年他63岁 老杨说:“第一块黑板是石壁,我门口有一块石壁,我在石壁上面写。”后来老杨用家里一块破木板,刷上黑板漆,钉装结实制作了一块黑板,再后来又在外面拣了一些木板回来,黑板也就渐渐多了起来。老杨说,“我每天取报回来就先看报,把重要的新闻在小本本上抄下来,等送完报回来,再把小本本上的新闻抄到黑板上,然后就挂出去,我现在有43块黑板,每天写三块黑板轮换。”杨恒渡老人平均三天用掉一盒粉笔,这高于当地教师粉笔的消耗量 杨建民向记者介绍,“我们得感谢老杨,现在责任制以后,村民开会少了,党的政策的宣传力度也小了,通过这个板报宣传老百姓受益很多。” 杨建民还说,“有一年,《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报纸相继报道了秸秆还田的科学方法,杨恒渡很快把这些信息抄到了黑板报上,当时这在村里引起了一些争论,多数人持怀疑态度。之后有几户在老杨的鼓励下尝试了秸秆还田,第二年大获丰收。” 老杨准备出去写板报了,今天要写的是村委会门口的黑板,由于黑板比较高,老人要事先把“家伙”备齐:一把比老人个头还高的铁椅,一把齐腰的木板凳,两把拐,一个本本一盒粉笔。当老杨把铁椅子、木板凳都架到轮椅后面时,记者担心轮椅不能承受如此之重,杨恒渡笑着说,没事。老人借助双拐的支撑,先把铁椅摆放到黑板下,再把木椅架在铁椅上,一层叠一层,对于身材矮小的老人来说,就像砌起了一座“山”。黑板足足有10米宽,而老人的手臂范围仅有一米,要想顺着往后写,老人就得爬下来,重复前面的步骤,重新寻找位置 有时候下雨了,雨水会冲刷墙上的粉笔字,杨恒渡刚刚写好的板报,很快就没了模样。杨恒渡说,最害怕下雨,40多块黑板要一块一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