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1.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L/O/G/O *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MG 神经-肌肉接头处 (Neuromuscular junction) — 定位 发生传递障碍的 (transmission disfunction) 获得性 (acquired) 自身免疫病 (Autoimmune disease) —定性 概 述 神经肌肉接头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概 述 临床特征 部分全身骨骼肌易疲劳, 呈波动性 肌无力特点: 活动后加重, 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 治疗后减轻, 晨轻暮重 由T细胞介导,通过B细胞分泌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并在补体的参与下,与突触后膜的AchR产生免疫应答,破坏了大量的AchR,不能产生足够的终板电位,导致突触后膜传递障碍,而产生MG。 病因发病机制 病因发病机制 直接封闭抗体 间接封闭抗体 正常 MG 病因发病机制 正常 MG 抗胆碱酯酶药 病因发病机制 人群发病率8~20/10万,南方较高 患病率约50/10万 20~40岁常见, 40岁女性患病率为男性2~3倍,中年以上发病者以男性居多 胸腺瘤: 50~60岁MG患者多见, 10岁以下患者占MG患者的10%,家族性病例少见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出生后数个月至70~80岁, 但有两个年龄高峰期: 20~40岁常见, 40岁女性患病率为男性2~3倍, 40~60岁,男性多见,多合并胸腺瘤 发病\加重诱因 感染\妊娠\月经前常, 精神创伤, 过度疲劳 估计我国约有 60万MG病人 1.受累骨骼肌病态疲劳 临床特征 肌肉连续收缩后产生严重肌无力甚至瘫痪, 经短暂休息后可见症状减轻或暂时好转,肌无力症 状易波动,多于下午或傍晚劳累后加重,晨起和休 息时减轻,称之“晨轻暮重” 首发症状 眼外肌无力 上睑下垂(ptosis) 临床特征 四肢肌肉受累以近端无力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2.受累肌肉的分布: 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多以脑神经支配的肌肉最先受累。肌无力常从一组肌群开始,范围逐步扩大 皱纹减少, 表情困难, 闭眼示齿无力 连续咀嚼困难, 进食经常中断 转颈、抬头困难 2. 受累肌肉及表现 面肌受累 咀嚼肌受累 延髓肌受累 颈肌受累 饮水呛, 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鼻音 临床特征 严重时受累肌肉 临床特征 四肢肌肉 心肌 呼吸肌、膈肌 蹲起无力,上楼困难 猝死 咳嗽无力、呼吸困难,吸入性肺炎 而致死 3.重症肌无力危象: 指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重症肌无力的危重状态。发生率10%,病死率15.4%-50%。 呼吸道感染、手术、精神紧张、全身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可诱发。 重症肌无力危象包括 肌无力危象: (Myasthenic crisis) 胆碱能危象: (Cholinergic crisis) 反拗性危象: (Irritabillitic crisis) 临床特征 4.病程特点 起病隐匿,整个病程有波动,缓解与复发交替,晩期患者休息后不能完全恢复。多数病例迁延数年至数十年,靠药物维持,少数病例可自然缓解。 全身型,通常在数周或数月内表现出全身的症状。 眼肌型患者,如发病2年内症状仍局限于眼肌,则很少转化为全身型。 临床特征 5.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 这是重症肌无力一个重要的临床特征 诊断要点 1、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的骨骼肌无力。 2、疲劳试验及药理学实验阳性。 3、电生理检查:低频重复电刺激波幅衰减;单纤维肌电图(SFEMG)抖颤(jitter) 明显增宽。 4、血清AChR-Ab滴度增高。 5、神经-肌肉接头处活检,可见突触后膜皱褶减少、变平坦和其上乙酰胆碱受体数目减少。 6、胸腺的影像学检查:MG病人可伴胸腺病变,如胸腺肿瘤或胸腺增生等。 诊断 新斯的明1~2mg肌注, 20min 肌力改善约持续2h, 为(+) 新斯的明(neostigmine)试验 注射前 注射后 阿托品0.4mg肌注可拮抗流涎增多、腹泻恶心、心动过缓等毒蕈碱样反应 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 诊断 治疗 M G 胆碱酯酶抑制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胸腺治疗 (手术、放射) 免疫 球蛋白 血浆 置换 1. 抗胆碱酯酶药 可改善症状, 不能影响病程 治疗 适用症:除胆碱能危象以外的所有MG病人。 作用机制:通过使乙酰胆碱降解减慢增加接头处的乙酰胆 碱的量,增加乙酰胆碱结合受体的机会。 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以能维持日常起居为宜 常见的药物有:溴吡斯的明、溴新斯的明 腹痛,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