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粥故事之启示
分粥的故事之启示
(2009-06-26 22:45:39)
HYPERLINK javascript:; 转载
标签:
HYPERLINK /c.php?t=blogk=y%C0%ED%C2%DBts=bpoststype=tag \t _blank y理论
HYPERLINK /c.php?t=blogk=%B7%D6%D6%E0%B5%C4%B9%CA%CA%C2ts=bpoststype=tag \t _blank 分粥的故事
HYPERLINK /c.php?t=blogk=%D0%A7%D2%E6%D4%AD%D4%F2ts=bpoststype=tag \t _blank 效益原则
HYPERLINK /c.php?t=blogk=%B3%C9%B1%BE%D0%A7%D2%E6ts=bpoststype=tag \t _blank 成本效益
HYPERLINK /c.php?t=blogk=%B0%A2%BF%CB%B6%D9ts=bpoststype=tag \t _blank 阿克顿
HYPERLINK /c.php?t=blogk=%B2%C6%BE%ADts=bpoststype=tag \t _blank 财经
文/开心言
分粥故事的最大意义应该是使人们从中认识到管理活动中监督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和成本限制,进而得到监督机制设计和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等方面的一些启示。
一、分粥的故事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故事大意是,有七个人组成的小群体,每个人都是平凡且平等的,他们没有险恶害人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却没有称量工具,为此他们尝试过多种分粥方法。第一种方案: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可是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第二种方案: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就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肠辘辘。第三种方案:大家选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负责分粥。开始这位德高望重的人还能公平地分配,但不久他便开始为自己和讨好他的人多分。第四种方案: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方案确定了,粥却冷得不能喝了。第五种方案: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在这个制度下,七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分粥故事产生后即广为流传,甚至有人冠之以“全球流行的故事”,并产生了一些变体,但故事的本质和主要情节大致无二。分粥故事简练概括,对现实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寓意性,一系列的分粥方法和效果带给人很多的启发,读罢不禁令人掩卷遐思。有人用它来分析公权滥用的腐败问题,也有人用它来分析社会制度,但它更多的是以管理小故事的身份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分粥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下这些分粥的方法吧!
二、无监督下的权力滥用
前三种方案都是由某一人来独自掌管分粥事宜,这个手握大权的分粥人可以是大家指定的,可以是后来替换的,也可以是由制度规定轮流担当的,甚至是群众选举的“德高望重”的,但是,不管哪一种产生方式,都带来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只要有机会,分粥人就会给自己分配更多。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不会对这三种分配方式出现的后果产生怀疑。反过来说,如果故事给我们描述一个相反的结果,即,分粥人总是能够公平公正地给每个人分配均等的粥,则大家恐怕要对故事的现实基础产生怀疑,这样的分粥故事也不会再带给人们管理方法的启迪,而是将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那样成为人们对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圣人的一种追忆或者教化世人的手段。分粥故事之所以广泛流传,人们之所以对其内容不加质疑,就是缘于其具有现实的人性基础,人性的特征孕育了三种方案失败的必然。
关于人性假设有很多理论甚至争论,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 HYPERLINK /view/517512.htm \t _blank 良知”、“良能”。《孟子·告子上》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恶之争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性善论”和“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0童话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docx VIP
- 选择题(15大类108题)原卷版-2025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题型专项训练.pdf VIP
- AP汉语语言和文化 必威体育精装版版官方样题 选择题+问答题 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MCQ + FRQ Sample Questions.pdf VIP
- 第二单元《大熊猫》(课件)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pptx VIP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物理试题卷(含答案).docx
- 14首冬不拉曲简谱.pdf
- 初中数学-几何综合100道(含解析).docx VIP
- 村级财务规范管理规范(ppt 35页).ppt VIP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卷(含答案).docx
- 农民教育知识手册.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