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觅到宗教.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寻觅到宗教

从寻觅到宗教 作者:鸿昀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7年01期   一、关于《黄孩子》   1992年,以专门录制高品味中国传统音乐CD而著称于世的香港雨果公司,推出了现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何训田的作品专辑《黄孩子》。作者认为:“这是一张极富个性、创意、高水准的,艺术化的音乐集”[]。在谈到关于这张CD创作的音乐构想时,何训田试图:“推动当今音乐的发展进程,在欣赏角度达到雅俗共赏:即雅可以立于专家案头,俗可以进入寻常人家。”但是,擅长读解流行音乐的乐评人李皖先生却对《黄孩子》作出了如下的评价:“1993年的中国,古典音乐家何训田带来他的《黄孩子》,这辑既Classic又Pop的大作,它的缺憾正在于作者缺少对流行艺术的了解和继承,流行音乐不羁的活力性的语言对这辑作品的呆板、僵硬将是一味多好的解毒剂。”[]看来,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乐评人的结论严重相左。是何原因以至于此呢?笔者以为,作者与评者在对作品的读解活动中都出现了“误读”现象。   当然,李皖的误读是显而易见的(以下将会论及)。但是作为作者的何训田又是怎样地误读了自己的作品呢?这就需要我们对《黄孩子》进行一番文化意蕴层次的读解,届时答案则会不言自明。   《黄孩子》专辑由八段人声(独唱与伴唱)与乐队构成。歌词均由自诩为“我不在第一条路上,也不在第二条路上,我在第三条路上”的何训友创作。第一首《大海走了》可以看作是表层互不相关,而内在意蕴却血肉相连的八段音乐的序幕。它将听者的注意引向了远古洪荒年代、地球人类文明开始萌芽的时段。这段音乐同时又是何训田的整个回头寻找人类自我本质行动的序曲。在气韵悠长,徐缓流溢的乐队音流背景下,主唱者开始了回溯探寻与内心自省式的心理历程:   “大海走了/留下了什么/黄沙来了/带来了什么   谁知道这一切/何时开始/谁知道这一切/何时结束   沿着这不老的岁月/穿过神秘的风情/找到一颗晶莹的贝壳/它会告诉我”   乐队的意境是中国式空寂、静远而又连绵不断的,但是纵向音响结构的处理又是立体式、音流化的。在一条基本稳定并且又连绵不绝的低音线上,展开着中高音区的人声与乐队,使听者进入了一种环绕式的虚拟声响境界,这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在营造此类空静、修远的氛围时所普遍采用的线性旋法与单音流动的技法来说,是一种扬弃。   第二段《黄孩子》是该辑作品的点题之作,它表现的是一个处于异质文化氛围中的个体人对于自我文化归属的寻根情结。   “在白人的大街上/有许多蓝色目光/在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个黄孩子   在黄人的家庭里/有许多黑色目光/在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个黄孩子”   由于它的以下词语与时政意旨同趋,容易获得官方意识形态的认可与赞许:   “在无人的巅峰上/有一面飘扬的旗帜/在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是个黄孩子”   当然,以上的理解是功利性的,脱离开功利的视角看,对现实异质文化冲击的忧思,对炎黄母文化的悠悠“情结”,仍是身处于境外华人所普遍潜存着的心理倾向。从文化回归找寻的方向上看,该段与第一段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的目光指向是远古洪荒过后人类初始阶段,是一种人类整体的视角,此段则是以对民族文化的寻根为目标。指向虽然相同,在回溯深度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完成了以上两段“景深”相异的回观式自省之后,进而在第三段《吹箫人》中,我们听到的是一种极富意蕴的声音,读到的是以下耐人寻味的话语:   “在边缘的边缘/在尽头的尽头/坐着一位吹萧人”   在“遥远”的笼罩着一层“薄纱”的地方,充满着“缠绵”的“回声”,在这个分不清上下左右远近虚实(也没有必要去分清楚)的世界里,充盈着“乳白色”的“月荫”,在这“悠静”的仿佛是要凝固了的时空之中,“消逝的记忆缓缓流出”。这是久违了的,祖先以鲜活的生命囤积下来的印记,是以血与火、用无数个生命的燃烧而书写铭刻下来的“记忆”。于是“从思忖/到悟性/到皈依/就会得到一种正襟危坐的气质”。何来的“正襟危坐”?这是通过对以上这种声音的心灵的谛听之后,使禅宗式的、海德格尔化的“存在”得以显露、敞开,从而达到了“澄明”,进入了“一种神喻式的扑朔迷离境界,陶醉于原始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中,无我无物,心中只有一个喏!”[]   虽然,何训田以他精炼的词汇将这种境界营造得美仑美奂。但是,较之于贾平凹在《废都》里描述的由古老城墙飘散开来的枯涩而幽凉的埙声而言,箫的音色确实是显得平滑而又圆丽了。这对于何训田试图营造的美好而又澄明的至境来说,总是有所缺憾的。笔者想像,如果何训田在此之前读了贾平凹的这段描述的话,可能会将这个“箫”改为“埙”,尽管“埙”字在演唱的行腔中不易把握。   “龟裂的线/爬满沙滩/牢牢地扯住我的羊皮船”   “与其这样等下去/还不如让波涛吞了”   这是第六段《枯水季节》的几句唱词及提示词。音乐开始就充满了一种惶惶不安的

文档评论(0)

347991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