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小传ppt介绍.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轼小传ppt介绍

苏轼研究 苏轼与眉山 1036年阴历12月19日,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城西南纱縠行。眉山属于成都平原。岷江从川西北高原峡谷中穿越而出,在平原上流淌,肥沃了平原,富庶了平原。岷江南行,平原向南延伸。岷江傍龙泉山南行,一路风景旖旎。彭祖山、江口汉墓群、苏洵墓、蟆颐观、大旺塔、中岩寺,直到乐山大佛,都在这条风景线上。 平原向西,则有长丘山系绵延起伏。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当年爬过的山,主要属于这个山系。二山夹一平原,这是眉山的基本地形。 “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唐《通义志》)岷江在眉山一带水清见底,称作“玻璃江”。又因为江中盛产一种耶鱼,被唤作“耶江”。大诗人陆游当年过眉山,情不自禁留下诗句:“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从此以后,眉山有了响亮的名称:千年诗书城。 今日的眉山 千年诗书城,宋代,眉山是全国三大刻版印刷中心之一。眉山浓厚的读书风气带动了全国。两宋,眉山考上的进士近900人。单是苏轼兄弟考上的那一年,眉山参考进士的就有四五十人,考上进士的达十三人。苏东坡则是事实上的状元。三苏在京城掀起一股浪潮,由此无人不知眉山。人人读书向学,眉山成了全国的一面旗帜。陆游,以及无数像陆游一样的后来者,路经眉山,定会念及苏东坡,三苏之事令他们浮想联翩,不能不慨然而吟诗。 苏东坡出生在眉山,的确是眉山人之福。但是,苏东坡成为苏东坡,离不开眉山。 家乡,故土,这是一个人必有的情结。家乡与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家乡,像血脉一样长在一个人的身体里。除非人倒下,家乡不会忘。 苏东坡生在眉山,长在眉山。这一片土地让他成长为一个生龙活虎、理想饱满、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他长成一个摩拳擦掌的初生之犊。 进京应试,名动京师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 (开封),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4]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1.自请出京——杭州 苏轼曾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通判杭州,又于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共到杭州两次。 成果:1修井。苏轼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与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使百姓重饮六井水。 2. 赈灾。苏轼第二次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冬春水涝,之后又遇大旱。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又反复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加大常平仓米的购入,以备饥荒。苏轼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 3.治病。元佑四五年灾荒之际,瘟疫流行,杭州是水陆交会的地方,疫疾死亡率比别处都高。考虑到杭州重镇,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为其治病。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在古代官方慈善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