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中的品行观.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隐性采访中的品行观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观 隐性采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暗访,是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 偷录等记录方式以及隐瞒记者的身份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我们进行隐性采访,是因为正常公开的采访在面对各种需要监督的行为时容易产生抗拒。从而难以获得全面、真实的材料,如果采用非公开的隐性采访手段,则较易达到采访取证的目的。 但是,这种特殊的采访是秘密进行的,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法律道德产生一定的冲突,比如说,记者可能会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挖掘其隐私,危害其公众形象等等。这种隐性采访的手法在一些批评性的采访中使用尤甚,记者常常会“偷拍”“偷录”,化装成相关人员从当事人口中诈取信息……这种手法可以帮助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也更容易接近客观事实的核心,然而,对于这种隐性采访的使用也要适度,不能超过一些道德或是法律的界限,否则,记者的采访就会失去舆论监督的意义而走向滥用特权。 而这个采访中的“道德”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坚持记者的职业道德。 要坚持正确新闻导向原则,不能为了出风头,吸引受众眼球,利用隐性采访将新闻虚构、造假、夸张、脱离新闻真实性,破坏舆论环境。隐性采访常常会有一种大众迷恋,因为毋庸置疑的,偷拍暗访往往能获得许多更有震撼力和真实的内幕,许多观众也乐于看到这样的新闻。佛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提出: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而暗访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偷窥心理。同时由于被拍人毫不知情,其图像和声音在受众潜意识中呈现出更真实的特点,让节目更有收视率。观众持续的强收视兴趣无疑成为暗访大行其道的理由。 2007年“茶水发炎”引发了对“隐性采访”的职业道德争论。 2007年的3月,中国新闻网和浙江电视台栏目的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预备好的龙井茶水送到杭州数十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在茶水中检验出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诊断有炎症。报道一经播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与此同时,一场全国性的医务人员“反击行动”借助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展开。3月31日13时至4月2日17时,全国92家三甲医院进行了“用茶水做尿常规化”的实验。在所产生的136份化验单中,占总数93.4%的结果显示为“阳性”,即证实茶水的确能“发炎”。此结果在丁香园网站发表后,舆论开始倒转,矛头对准了传媒和记者的职业道德。不难看出,“茶水发炎”是一起典型的介入式暗访,即记者冒充别的身份,与事件当事人进行交往,从而获取新闻信息。但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巧合,让结果事与愿违。与非介入式暗访相比,这类新闻会引发道德争议,更甚者引发诉讼。新闻史上因采用介入式暗访而获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少见,由于这类新闻绝大多数都是打着维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因此即便有不妥之处仍能够受到公众的包容。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治程度的提升,这类调查性报道也面临严重的道德拷问:“目的正当,手段就自然正当了么? ”这些记者到底是忠于了揭露黑暗,报道真实的职业操守,还是违背了不得泄露他人隐私的职业道德? 要坚持正义性原则。 隐性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义,正义的事业须采用正义的手段。不能因为目的的正义而不择手段。隐性采访既要坚持目的的正确,也要坚持手段的正确。用“正义的恶去反对非正义的恶”,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隐性采访应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应尽量以社会公共事务为内容;犯罪新闻报道涉及的大多是公共利益,一定程度上报道隐私不构成侵权 ;但是也不能时时标榜公共利益,报道的却是和公共利益无关的侵权内容。 三、隐性采访不是“诱导犯罪”。 记者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故意设套、设陷阱,从而诱使对方上当受骗甚至犯罪。在隐性采访时切忌人为导演、人为制造事件。坚持让报道的事实自然出现,自然演进。记者参与犯罪、诱惑犯罪,或人为地推动事件的发展更是不能允许的。比如,之前有过新闻报道,记者为了获取某软件公司盗版销售其他知名软件公司的确凿证据,假扮成一般的用户,咨询该公司要求购买,并给出购买的可观数额和总报价。这种做法可能会得到对方的肯定答复,但是却陷入了“陷阱取证”的模式中:或许该公司之前根本没有销售过该盗版软件,而正是由于此次“买主”的主动上门要货,且有暴利可图,才会诱发犯罪活动,那么这种通过故意设“套”设“陷阱”,诱使对方上当受骗甚至犯罪的行为,可能存在教唆犯罪的情况,就形成了“诱导犯罪”,严重的还可能涉及刑事问题。 隐性采访也有社会责任心,时刻铭记社会道德 暗访偷录本来就已经违背了社会主流的道德评价标准,但是记者如果是为了维护公平正的社会秩序,惩强扶弱,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运用隐性采访。如果记者借用隐性采访的名义,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和怪癖,进入侵犯公民隐私的场所进行偷拍偷录,则脱离了隐性采访的初衷,违背了社会道德标准,容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