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一代高通量技术在龋病相关的口腔菌群宏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兰旦壁堕芏丛壅苤查!皇±堕2111至!旦笙i鲞笙!塑!!!垫!坠!竺坐!垦望I垦堡!!!竺堡垦些!!!12:皇!翌塾!!!!:坠!:i:!!:! 新一代高通量技术在龋病相关的 口腔菌群宏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凌均柴杨芳滕飞 龋病是人类最普遍的感染性疾病,针对龋病的病因学研究、风险评估乃至预防策略是目 前研究的重点问题。本研究小组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技术包括454FLx GAⅡ测序及Geochip3.0功能基因芯片,就唾液菌群中的细菌谱系和功能基因组成进行深入 解析,阐释成人唾液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特性,通过对龋活跃人群和健康人群的比较分析,发 现两者在基因和群落结构上具有鉴别特征.从而探讨唾液菌群对于龋病易感活跃度的检测 和早期防控的意义.为研究龋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并展开相应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 的思路。 一、人类共生菌群基因组计划和龋病病因学说 龋病四联因素学说认为细菌、环境、宿主、时问均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细菌是其中一 项重要环节[卜引。关于龋病的病因学说存在经典的“特异性菌斑假说”和“非特异性菌斑假说”。 “非特异性菌斑菌斑假说”认为,龋病源于菌斑群落所有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s4]:“特异性菌 斑假说”则认为仅有少数细菌在龋病发病中起作用[。j].主张针对少数特定的“致龋菌”进行有 效控制来监控龋病。变形链球菌(‘s耽p妣occ掷)因具有产酸性及胞外合成葡聚糖的功能,被 龋特性并非完全依赖于变形链球菌的存在.同时还有大量其它口腔细菌被认为与龋病的发 生密切相关[引。因此.上述两种假说均存在争议。 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研究者趋向于认同新兴“生态菌斑假说”[-,∞:.即将菌斑作为一个整 体来看待其所表现出的生物学行为。“生态菌斑假说”认为.具备所谓“致龋性”的细菌绝非仅 限于变形链球菌,而是种类丰富的一群细菌,这些细菌原本就存在于口腔正常菌群,众多微 生物保持彼此密切接触.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整体维持脱矿与再矿化持平:当微环境发生 改变.生物膜内菌群或者基因成分发生偏倚向脱矿一方倾斜.不断的恶性循环使脱矿持续进 行进而导致龋坏。该学说从整个口腔群落生态角度阐释了龋病发生与发展的微观原理.为研 究龋病病因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口腔菌群作为人体共生菌群非常重要的栖息位点.其群落结构复杂多样。2007年.美国 Microbiome 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启动人类共生菌群基因组计划(HumanProject,HMP), 认为寄生于人体的大量共生菌群可作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是后天禀赋的主要承载者.与人 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只有在全面认识人体共生菌群的基础上,才能深度揭示其对人体健康或 疾病状态的影响.从而构建微生物群落存在及变化情况与特定的疾病之问的联系[m]。由于技 DOI:10.3877/cma.j.issnl674—1366.2011.04.00l 作者单位:510055广州.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 通信作者:凌均柴,电子邮箱:li,·gjq@Ⅱnil.svsu.edu.cn 万方数据 342 主兰旦堕垦兰婴堑垄查!皇±堕2111至!旦笙i鲞笙!塑!!!鱼!!塑竺!丛里!!!兰堡!!!!巫!兰些垫11垒!翌壁!!!!:!坐:i:兰:! 术条件限制.对于口腔菌群群落成员构成缺乏全面的了解.进而在不够深入的认识层面上所 进行的龋病病因学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非依赖培养口腔菌群研究技术的发展 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基于该水平的研究大约鉴定了250余种口腔细菌[m坦].但该方法对难于 培养或生长速度较为缓慢的细菌则表现为假阴性结果。据报道环境中可培养的细菌所占比例 不超过1%[B。驯,故通过培养方法来认识口腔细菌并致力于圈定致龋菌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局 限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检测手段陆续涌现.包括16SrRNA 等技术手段。主要依赖于小核糖体RNA(smaⅡsubunit16sribosomalRNA)在微生物群体中的 广泛存在及其可作为种系发育的生物进化标志[巧]。2005年.Aas等学者[11]采用16SrRNA克 隆测序的方法第一次获得较为全面的健康人口腔菌群分布图谱.从5个健康人口腔内9个 位点取样,提取基因组DNA进行16SrRNA扩增并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然后随机挑取单 克隆测序进行菌种鉴定。该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群的口腔菌群约含有141个优势菌种.其 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