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师说》中的“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 圣人之所以为圣 。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1)郯子之徒 。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3)作师说以贻之。 《逍遥游》中的“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4)鹏之徙于南冥也。 (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则芥为之舟。 ?(10)而莫之夭阏者。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2)之二虫又何知??? (1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师说》中的“之”的用法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 圣人之所以为圣 。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1)郯子之徒 。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3)作师说以贻之。 《逍遥游》中的“之”用法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4)鹏之徙于南冥也。 (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则芥为之舟。 ?(10)而莫之夭阏者。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2)之二虫又何知??? (1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 文言虚词“之”用法 枣庄九中 钟敏 (一)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代处所。这时,所指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亲戚畔之。 (二)指示代词:这,此。 (1)之二虫又何知??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三)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一、代词 (一)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四)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疑问代词+之+谓语。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五)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其格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者”有时省略)的格式。这时,它的定语是“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或是“形容词” ?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二、助词 意为“到……去”或“往”、“到”? (一)构成这一要件的主要要素是:人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词:? 例句:?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司马迁《史记·项藉列传·鸿门宴》)? 2、吾欲之南海,则何如?(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二)“所+之”构成了一个“所字结构的短语。 例如: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三、动词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