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百家争鸣课件 人民版必修3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天下之害孰为大?曰: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 “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孟子批评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但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墨子的兼爱有何区别? 墨家的兼爱是爱一切人,而儒家的仁、礼以阶级等级分明为前提。 在墨家看来,治此乱世当劝世人持无限博大之胸怀,爱一切人,一切国,停止战争,和谐共处。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 D.墨家“非攻”思想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社会原因与意义? 对当时:促成各家学说蓬勃发展,引发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后世: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恩泽后人 意义: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整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5、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 探究点二 比较儒家、法家、道家的主张及影响 一 │ 要点探究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孟子、 荀子等  仁、仁政、仁义、王道;为政以德;君轻民贵、君舟民水  有利于抑制暴政;其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 ,但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法家 商鞅、 韩非等 以法治国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和秦统一全国有很大帮助;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道家 老子、 庄子等  无为而治,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  较消极,成为汉初治国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为精华 一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D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B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道家: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 背景:1、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2、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3、私学兴起;4、士阶层的出现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君轻民贵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三教:儒、释、道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语出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但除了“释”,即佛教外,各家学说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 关注“三教九流”,什么是三教九流? 欲速则不达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守株待兔”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哀莫大于心死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公元前221年 西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统一六国 一、历史背景 回忆必修一、二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 “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