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审美特征.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基本特征 1、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双峰并峙的朱光潜和宗白华,他们既有《文艺心理学》、《判断力批判》这样西化的著译,也有《诗论》、《艺境》这样的中国风浓郁的著述。 2、在粗略地把握一些重要的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特征方面,宗白华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 宗白华认为,两种美——“错彩镂金” 和“出水芙蓉” ,它们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镂金错采、雕缋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日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艺境》,页325) 宗白华认为,从“镂金错采”到“初日芙蓉”的转变意味着“自我”的发现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侯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日芙蓉”比之“镂金错采”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艺境》,页325) 但这种转变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萌芽,譬如制于春秋时候的《莲鹤方壶》,从重装饰到重精神 请看郭沫若先生的评价 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而于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翔其双翅,单其一足,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余谓此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联系西方美学史的历程,可以看到 1、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2、中世纪晚期一直到启蒙运动,休谟是一个重要的代表:“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3、固然,象休谟这样的转向主体,其极端是走向相对主义,但较之僵化的“客观论”,其张扬主体的解放是值得肯定的。 被称为“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的《洛神赋图》,顾恺之作 2、凌继尧的观点 他认为从上古时代一直到魏晋,一条关于美的观念的线索是:致用——比德——畅神。 先看致用:新石器时代西按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对鱼的崇拜。 如果说,在人类的起始阶段,“美和用总是统一”(朱光潜语)的,那么发展到后来,则以自然景物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比德 1、《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山,故乐山。” 2、孔子问弟子志向,弟子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凌继尧对此的解释是:“这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经过对景物的选择,以及感情的渲染,变得极雅致极深远。”“孔子以这种诗情画意的美景来比附、象征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胸次悠然、物我同流的春游境界,仿佛是举止从容,各有所安的大同世界。” “畅神”和“比德”不同,强调的是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欣赏者(主体)通过山水自然的存在方式发现其与欣赏者澄明心境的契合 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 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宗白华评价说,“他们对自然有那么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 以上以宗白华、凌继尧的观点为例,串起的是“历史”,那么,就具体的观念如孔子、庄子诸人的观点如何呢? 孔、孟提出的和审美或艺术相关的观念1:美善合一 习常的观点认为,孔子在具体的艺术问题上总是倾向于持功利主义的态度。依据是: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尽善尽美——仿佛善和美是相重合的,但与其说是重合,不如说是统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此虽然着意于善,但没有忽略美,或者说,美善皆备并举是各种“艺”的最高境界。 固然,孔子总是把维护“礼”放置于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