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传统中国绘画构图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中国绘画构图研究

传统中国画构图理念研究 一、传统中国画构图理念的提出   对于传统中国画创作而言,如何巧妙地布置画面中所表现的物象,就是考虑画面构图的问题。传统中国画理论中关于构图的阐述是建立在传神论基础之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东晋时期顾恺之在《论画·孙武》中提出“置陈布势”的构图原则:“孙武:大荀首也,骨趣甚奇,二婕以怜美之体,有惊据之则。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1]顾恺之的构图理论是针对人物画创作而言,将观察所得到的人物形象加以剪裁处理,使人物形象和位置的安排巧妙得当,表现出画面人物的生动情态。其中的“置陈布势”即是用来说明画家如何经营画面布局,后人也有把布势称为“取势”。顾恺之说的“势”,是指情势,特指人物画中人物和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势。“情势”是由人物的神情悟对所构成的画面态势以及气韵。最终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突出传神在中国画艺术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另一个方面则说明了 “置陈布势”是为传神服务的。顾恺之“置陈布势”的构图理论是从绘画实践中总结出来,突出以情势为主的人物位置的安排和造型的设置。他所画长卷的《列女·仁智图》,没有故事情节串联,画面各段是相互独立的,属于中国画特有的无中心构图形式,只是因为属于同一题材而被罗列在一起。画面中人物动势塑造地非常巧妙,有的转身回眸;有的侧身直立;人物的动势造型与人物的表情神态完美融合,显得生动传神,形成悟对神通的“情势”。 在顾恺之提出“置陈布势”理论之后,南齐时期绘画理论家谢赫在《画品·序》提出“六法”,其中“经营位置”,[2]就是画家作画之初必须要考虑的章法构图。虽然谢赫不是最早提出中国画布局观念的人,但“经营位置”是一个从绘画理论范畴解决构图问题的概念,而且被历代画家普遍认可并广为流传。然而,谢赫“六法”是将“气韵生动”放在第一法的位置,而“经营位置”放在第五位,说明画面物象的布置安排一定是为画面整体气韵服务的。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则直接提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3]“经营”在这里所包含的艺术表现内容很多,涉及到画面中物象位置的安排,主从关系的把握。张彦远在谢赫的基础上,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创作的首要任务。构图需精心安排,实际上就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虽然,张彦远没有专门对如何构图进行系统阐述,但他肯定吴道子的绘画成就,“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毕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状,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3]张彦远将吴道子画面中的气韵表达、构图布局以及用笔形式联系到一起,充分说明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是以“气韵生动”为中心而展开的画面布局。   中国绘画理论中“置陈布势”与“经营位置”两个概念的提出,说明传统中国画创作者对于构图的认知态度,然而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如何解决构图问题,国内知名学者李倍雷在其论文《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中,针对主从、开合、虚实、藏露等对立统一概念进行阐述,详尽地论述了中国画构图理念。传统中国画构图理念是与中国人习惯的空间观察方式与空间表现方式紧密联系的,是创作主体与客观物象相互融合的理论结果。   二、 传统中国画空间观察方式   自然山川客观地存在于天地之间,而在中国人看来,自然界是充满生命情趣的,他们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美,以其游动的观察方式,吸纳自然万物的灵性,形成可游、可居、可望的视觉表现方式,展现出宇宙自然之中不断涌动着的生命意志。《易·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4]这段文字记载了中国人从天地自然之中理解阴阳对立转化,运动不止的宇宙观,超越客观物象的现实状况,进入理想化的自由精神王国。南朝画家王微在《叙画》中提出绘画创作应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5]强调在观察自然景物时,视线不局限于自然景物本身,而是将自然山川与艺术家自身的情感融为一体,将有限的自然山水幻化成无穷的神思,才具有生命力,突出中国山水画艺术“畅神”的主题。然而“畅神”需要广阔的宇宙空间,只有在画面中表现出远阔的自然山水,令其“神飞扬”、“思浩荡”,才能使欣赏者在精神上获得愉悦放松,而神有所畅。因此,王微山水画理论中的“神”,更多强调了自然宇宙、天地万物之灵气,与艺术家主体精神相互融合而成为自由洒脱的中国艺术之“神”。   中国传统山水画家为了实现“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审美理想,而对自然山川采取了全面而整体的观察方式。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的观察自然山水的方法,“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