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与宋金杂剧院本的关系.docVIP

论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与宋金杂剧院本的关系.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与宋金杂剧院本的关系.doc

论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与宋金杂剧院本的关系   【摘 要】无论是剧本体制,还是演出形态,明清时期的节庆剧都与一般的文人杂剧相去甚远。尽管节庆剧与文人杂剧同样多为短剧,但它们却在社会功能上迥然不同。节庆剧直接承袭了宋金杂剧院本等中国早期戏曲的社会功能,表现出了鲜明的演出特色。通过考察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杂剧创作及演出状况,还可以借以推测中??早期戏曲的大概轮廓。   【关键词】承应戏;节庆剧;宋金杂剧院本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04-04   杂剧与传奇是我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两种文体。与传奇相比,杂剧艺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经历了一个更为漫长与曲折的发展历程。   早在唐代,中国的曲艺大家庭中就已出现了杂剧的身影。唐人李德裕在一篇文章中记载:   蛮退后,京城传说,驱掠五万余人,音乐伎巧,无不荡尽。……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两县,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二人,医眼太秦僧一人,余并是寻常百姓,并非工巧。[1]卷十二   这里的“杂剧丈夫”大概便是专门表演杂剧的艺人。到了宋代,杂剧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逐渐占据舞台表演的中心位置。杂剧艺术在元代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代剧作家不仅大力拓展了杂剧的题材,并且积极完善了杂剧的体制。此外,他们在语言上所取得的成就更为后人所瞩目。到了明清时期,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尽管从未断绝,但已不复元代时的辉煌景象。   唐宋元明清五个时代均有杂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杂剧的形态也在随时衍变。胡忌曾对宋杂剧、元杂剧及明清杂剧进行过细致的考察,他认为宋代杂剧包括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及南戏,几乎囊括当时所有的戏剧性演出形式;元杂剧体制固定,使用北曲套数,几乎都是四折一楔子;而明清杂剧则“司唱角色不固定,为相对传奇之短剧。大部分的剧本排场演出皆与传奇无异”[2]19。   在明清杂剧中,有一类杂剧与宋金时期的杂剧院本颇有渊源。它们不仅较多地保留了早期杂剧院本的形态特征,而且在社会功能上也与后者十分接近。我们姑且称之为“节庆剧”②。   一、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   著名戏曲史家傅惜华先生编著的《清代杂剧全目》一书共收录杂剧作品一千三百余种,其中卷一至卷六收录的是清代各时期的文人杂剧,“卷七迄卷十,纯为清代宫廷所编制之‘承应戏’作品”[3]1。吴晓铃先生也曾收藏过不少承应戏本,在长期收集和鉴赏的基础上,他在为自己的藏曲编目时曾提到:   普通的曲目多是把它(承应戏)并入杂剧中的,我以为就承应戏的体制和内容讲来,似乎都不十分恰当,而且承应戏本在清代又是那样的繁多,所以就把它分列出来了。[4]15   不约而同的,傅、吴二人都将承应类杂剧单独进行收录。那么,与普通文人之作相比,明清时期的承应戏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呢?   首先,从演出层面上看,为了满足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态,宫廷里的承应戏无论是在演出人员上,还是在道具服饰等方面都与普通的戏曲演出有所区别。清宫的承应戏上接明代,至乾隆年间,承应戏的演出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我们先来看下面一段记载:   内府戏班,子弟最多,袍笏甲胄及诸装具,皆世所未有,余尝于热河行宫见之。上秋?A至热河,蒙古诸王皆觐。中秋前二日为万寿圣节,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戏,至十五日止。所演戏,率用《西游记》、《封神传》等小说中神仙鬼怪之类,取其荒诞不经,无所顾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5]卷一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万寿节期间热河行宫里的承应戏演出景象。在乾嘉时期,万寿节期间例演祝寿戏《九九大庆》③。这次演出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内府戏班,子弟最多”,光是其中一出戏里扮演寿星的优伶就有百人之多,而唐僧取经一节更是动用了近千名艺人充作背景。“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指的是清宫所特有的“崇台三层”大戏楼,也只有这种戏楼才能满足近千名演员同时演出的需要。这样的大戏楼在清廷中曾先后建有五座,分别是圆明园同乐园的清音阁、紫禁城宁寿宫的畅音阁、紫禁城寿安宫戏楼、承德避暑山庄福寿园的清音阁以及颐和园德和园戏楼。除了同乐园清音阁约建于雍正初年,德和园戏楼改建于光绪年间外,其余几座均建于乾隆朝。在清宫平日里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