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不退休的院士
《永不退休的院士》
编导:刘文婧
摄像:潘亮 严小铖
字幕:北京。清华大学
一组空镜头
(清华大学门口)
外景口播:(口播前半段)今天我们采访的这位嘉宾,他身上有太多重量级的第一,他在中国第一个创建了焊接专业,他是清华大学里第一个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的科学院院士,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反应试验堆,在他身上有太多的不可能和太多的故事。
(口播后半段)00:30所以今天,我们特意来到北京,去拜访这位来自江西,年近九旬的科学家。
亦楠问话MVI 0003
02:15有句话叫“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那我想问一下,你还说的出家乡话吗?
潘际銮回答MVI(2)
02:24我当然能说了,我九江话也会说,我瑞昌话也会说,你要我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
(因为我一直跟你接触是普通话,我没想到你家乡话说的这么顺口。)对,我九江话瑞昌话说了,我去了以后,人家还认同??,说是真正的老乡!而且瑞昌的老话我都会。
画外: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笑容可掬,举手投足之间尽显长者风范,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作为蜚声世界的焊接专家,在新中国焊接技术的发展史中,深深印着他的足迹;而作为南昌大学首任校长,第一位接受聘请回到家乡效力的学部委员、院士,他任职十年间给江西高等教育带来的改变、影响至今让人感怀。
潘际銮回答MVI(2)
03:03你知道我离开江西已经是70多年,我是抗日战争的时候,10岁离开江西,后来过了50多年以后回到南昌。
潘际銮回答MVI(2)
03:30(在江西老家还有亲戚朋友和牵挂的人吗?)多的很啊,我们老家是这样的,我姓潘,在瑞昌市,瑞昌,潘家是(大姓),说潘家当时在瑞昌是半边街。而且我们潘家的家谱是这样的,有辈分的,比如说我的父亲是民字辈,我是际字辈。我叫潘际銮,我一到瑞昌,人家就知道我是叔叔还是爷爷还是伯伯。
画外: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出生于江西瑞昌,抗战时期随父母迁往云南,1944年考入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随校迁回北京。之后,潘际銮报考研究生时,主动选择了焊接专业,立志在这门新中国从零开始的技术领域内有所成就。但在当时,焊接这门学科却相当冷清,潘老回忆说,当年包括他在内,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一共才6个人。对于焊接,人们不仅缺少了解,甚至不少人还存有很大误解。以至于当时就有人笑话他:学焊接?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显然,当潘际銮决定学焊接时,并不能预见是否有光明的个人前途。不过,他认为,“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MVI(4)
潘际銮
03 24大家都不知道焊接干嘛的,那个时候火箭导弹有吗,潜水艇有吗,这个核电站有吗,大家都认为焊接就是你说的焊一焊,搭起来就完了,就起这么个作用,但现在实际上不是这么个情况。
画外:现在,时间已经证明了潘际銮当年的预见,在清华大学有座焊接馆,这座三层老建筑物的楼龄比潘际銮还要小28岁,建于1955年。那时,潘际銮在这里筹建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在这座老焊接馆,“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最顶头的位置。尽管潘院士一再强调,这其实不代表什么,但无论如何,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再比如,当人们乘坐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那位在焊接馆摸钢板的老院士,产生了微妙的关联。据潘院士的学生说,他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岁了。
潘际銮回答MVI(2)
10:49所有的装备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说上天的导弹火箭,深海里的舰艇或者深海探测器,或者是核反应堆,它都是要求用特殊金属而且要完全密闭,而且这个强度要求非常高,所以焊接在当今的工业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你比如说一个核反应堆整套装置要全部密封,全部密封以后还要防治它不能遭受任何破坏。一个核反应堆要工作60年不能坏。
画外:而在所有这些应用中,上世纪50年代末,带领科研组从事核反应试验堆结构焊技术攻关,并最终成功,是奠定潘际銮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焊接专家地位的起点,当年的场景,也在潘院士的记忆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潘际銮回答MVI(2)
04:45 1958年左右,清华大学决定要建一个核反应试验堆,试验堆跟动力堆是不同的,就是光做实验用的,当时中国一点基础都没有,大家知道反应堆最重要的是密封,要把整个结构焊的一点都不漏,一漏的话那就是灾难性的问题,那到底怎么做,没有人会做,就让我来做这个项目。
画外:在那个当时无人敢尝试的先进领域,潘际銮肩负重托,带领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团队,开始了核反应堆结构焊这一高难课题的艰难攻坚,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期望高,很多硬件设施,包括实验室、相关技术资料又相当简陋,潘际銮和他的团队吃住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