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一、光通信的发展与现状
二、光纤的结构与模式
三、光纤的分类
四、光纤通信的四个发展阶段
五、光纤通信的关键技术
六、光纤通信的主要特点
七、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
八、光纤通信系统的应用
九、光网络与结构
十、新技术简介;一、光通信的发展与现状;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烽火台
白天点狼粪,晚上燃柴火——“狼烟四起”;1880年贝尔发明了第一个光电话系统,通话距离213米;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
太阳光随着水流发生弯曲
n水 n空气,光发生全反射;光纤的雏形(传输介质的问题);光纤的雏形(传输介质的问题);研究对象:光在石英玻璃纤维中的严重损耗问题
损耗原因:1) 玻璃纤维中含有过量的铬、铜、铁、锰、OH-
2) 光纤拉制工艺造成芯、包层分界面不均匀及其
所引起的折射率不均匀
新的发现:玻璃纤维在红外光区的损耗较小;发送信号的频率越高 (波长越短),可载送的信息量就越多; 高锟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
1966年,英籍华裔学者高锟(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发表了关于传输介质新概念的论文,指出了利用光纤(Optical Fiber)进行信息传输的可能性和技术途径,奠定了现代光通信——光纤通信的基础。;光纤通信发明家高锟(左)1998年在英国接受IEEE授予的奖章;什么是通信?
“通”传送,“信”信息;信息的传送
基本组成:发送、传输、接收;光纤通信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今的光纤通信已成为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通信网络;1970年,Bell Lab、日本NEC和前苏联先后研制成功室温下连
续振荡的镓铝砷(GaAlAs)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短波
长)。虽然寿命只有几个小时,但它为半导体激光器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光纤通信史上的里程碑。
1973 年,半导体激光器寿命达到7000小时。
1976年,日本NTT研制出波长为1.3mm的铟镓砷磷(InGaAsP)激
光器。
1977 年,Bell Lab研制的半导体激光器寿命达到10万小时。
1979年,ATT和NTT研制成功波长为1.55mm的半导体激光器。 ;分布反馈式 (DFB) 激光器;激光的独特优点:;二、光纤的结构和模式;纤芯;包层;涂覆层;;光纤的传播模式;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续);单模光纤
优点:芯径小,不存在模间色散,带宽大,用于长途传输
缺点:芯径小,需要使用半导体激光器LD激励;时间;第一代:1966~1979 (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开发时期)
激光器(GaAs),波长0.8μm,多模光纤,最大中继距离10km (当时的同轴电缆系统中继距离为1km),比特率为10~100Mb/s。多模色散和损耗是限制中继距离的关键。;第二代:上世纪80年代早期 (减小了光纤色散)
激光器(InGaAs),波长1.3μm,单模光纤,最大中继距离50km,比特率为2.0Gb/s。光纤的损耗(~0.5 dB/km)限制了中继距离。;第三代: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初90年代初 (降低了光纤损耗)
激光器(InGaAsP)波长1.55μm,单模(色散位移)光纤,比特率为2.5~10Gb/s,最大中继距离100km。这个阶段的缺点是采用电的方式中继。;第四代:上世纪90年代之后 (引入了WDM和全光放大技术)
激光器(InGaAsP)波长1.55μm,单模光纤,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和光放大技术,单波长信道比特率为2.5~10Gb/s,传输距离14000 km,并提出光通信智能化的概念。;光纤通信最具代表性技术 -波分复用WDM和光纤放大器EDFA;1、波分复用 WDM的工作原理;1、波分复用 WDM的工作原理;点到点的波分复用系统;WDM系统的优点;光纤放大器;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1976年,美国在亚特兰大进行世界上第一个实用光纤通信系统
的现场试验
1976年,日本进行了 34 Mb/s 的阶跃多模光纤通信系统试验
1978年,日本进行了100 Mb/s的渐变型多模光纤通信系统试验
1980年,美国标准化FT - 3光纤通信系统投入商业应用
1983年,敷设了纵贯日本南北的光缆长途干线
1988年,美日英法建成第一条横跨大西洋海底光缆通信系统
1989年,建成第一条横跨太平洋海底光缆通信系统 ;当今世界范围的光纤通信系统;六、光纤通信的主要特性;损耗低、中继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必威体育官网网址性强;体积小、重量轻;光纤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教学能力大赛常见答辩问题汇总2.docx VIP
- 2025年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小升初必考题数学检测卷含解析.doc VIP
- 小学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会听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教学设计.pdf VIP
- EVE各族战舰介绍及装配.doc VIP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小升初总复习数学精选精练含解析.doc VIP
- 报刊客户的营销方案(3篇).docx VIP
- 2025广西公需科目培训考试答案(90分)——“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1).pdf VIP
- 纺织企业(印染厂)全套组织架构、部门岗位职能设计及全套企业管理制度汇编(拿来即用).docx
- 电网物资质量检测能力评价导则(试行).docx
- 贵州省教科院贵州省教育学会教学设计论文评选结果.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