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2015.4.5.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2015.4.5

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论文 PAGE  PAGE 7 浅析感时伤怀与“伤春悲秋”文学主题 黄政 指导老师:韩振军 (安徽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函授专升本) 摘 要:愁者,忧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忧思愁绪为人所自觉体验和感悟。从自然时节的更替中去解读时间,从山川草木的变化中去体味生命,大自然季节的变更和生命的律动总是引起他们强烈的生命感动,春去秋来,花开叶落,对于多愁善感的中国文人来说都是一种生命暗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伤春、悲秋”两大主题源远流长,本文试对中国古代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为何多伤春悲秋感怀之原因略作分析。 关键词:情怀;感伤;自然环境;忧患意识;文化传承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暖花开、暗香浮动、秋高气爽、皓月当空,这些应是人所欣赏的良辰美景,但由于在古代,文人所处的时代及自身遭遇不同,面对同一种自然景色,内心获得的感受不尽相同,或欣喜或悲伤。《诗经》中,人们对春天的热爱是不言而喻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①《诗经-小雅·出车》 ②《礼记· 乡饮酒义》 春天暖阳照耀,万物欣欣然,一幅和美的春景图,但人们对于春天的情感,正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春天,开始被文人注入幽幽的感伤和细腻的愁思,但这样的哀伤并不决绝,总在伤感中带着生命的热情和冲动。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两句充满欣喜,后两句却是淡淡的感伤。一句“花落知多少”,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春天是美好而短暂的,暮春时节落红无数,美景不再。不由让人触景伤怀,产生伤春之感,使人联想到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好事难成,油然而生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叹。在唐宋诗词中,借春抒怀的诗更多,春天是美好而短暂的,转瞬即逝,看到春的消逝,随之而上心头的就是一种不舍和留恋,惜春、怨春的情感就和自己的人事遭遇联系在一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与春之温暖平和相反,秋天带着惨烈寒恻之气,使草木凋零,万物衰亡,更使敏锐之人心感秋气而动,使人在秋天比在任何时候都更能感到季节的更替是如何迅速、无声地带走有限的时光、有限的生命,衰老而死亡。人类的生命意识于是在秋天更容易投射到山川草木等外物上,又在万物衰变的景象中反射回人心,草木之飘零让人倏然意识到自己“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欧阳修的《秋声赋》)。“秋为之含悲也”②而忧思愁绪与秋这一自然物候联姻,却肇始于国风和屈赋。前者以秋景及音响来兴起抒情,后者则点出“悲秋风之动容”。直到宋玉《九辩》中国文人才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叹,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宋玉之悲”便源源不绝。“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曹植:《杂诗六首之六》)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正视,一种追求,一种不甘愿庸碌无为的觉醒。鲁迅也说: “多伤感情调, 乃知识分子之常, 我亦大有此病, 感此终生不能改”。【1】可以说浑浑噩噩、虚度终日的人是发不出真正的悲秋之慨的, 悲秋是人自我意识深化、外化的必然产物。 “一鸟鸣而知天下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人属与自然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命也必然受动自然气数的变化,与万物的生命节律同步。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表现为自然的变化可引起人心情的变化。从大自然的物色变换, 到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再到这情感波动借助自然物色的表露抒发,构成了双向循环的感应关系。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这种关系日益深厚地积淀在人们的心理底层,从而使得文人墨客对春秋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感时伤怀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感发现象,文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咏叹文学, 而这种生命感发、咏叹以及由此生成的对生命、人生、社会的思考,乃是伤春悲秋意识的内核。初唐诗人卢照邻《释疾文》说:“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具体地阐明了四季变化给人带来的深刻影响。“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就是说自然景物和人的情绪之间有一些相通之处。这不仅指人与自然的生理性反应,也包含了一种人与自然的深层对应,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历各种事件,结成许多情绪感伤,这些情绪感伤就会在心灵深处形成一定情结,怀着已有的悲哀情结面对自然,人们很自然就会产生春恨秋悲。正因为这样,人才能“与天地参”,“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干·文言》)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诗词中伤春悲秋的抒情主题衣钵相承,内容不断深化,情感更加丰富,像“长亭”、“春草”、“秋月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