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2:专题0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VIP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2:专题0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2:专题0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

PAGE  PAGE - 4 - 【重难点“精讲”】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从城市的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从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的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二、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三、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四、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内容链接点政治二府三司制,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日益完善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宋词在民间兴起,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成为画坛亮点;政治上的重文轻武使士这一阶层尤为活跃,儒学有了突破性发展——理学产生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较发达;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文化理学产生,宋词、风俗画兴起,印刷术五、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大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晓市”等形成并发展。 (3)??业交通发达,水上和陆上商运十分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了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会。 (5)商人群体活跃。汉代商人就已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最活跃的人群之一,到明清时期,则出现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市”“草市”“夜市”“晓市”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古代城市的发展 史料一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证 (1)史料一中唐朝前期“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的建置制度有所调整。 (2)依据史料二信息可知,宋朝已“打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思想文化得到发展”。 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 史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史料二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史料四 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史证 (1)①由“国家和政府设市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