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pdf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药物微粒分散体系 第一节 概 述 一、药物微粒分散体系的内涵 ? 分散体系(disperse system)是一种或几种物 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 phase), 而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e medium)。 2 第一节 概 述 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大小可分: ? 小分子真溶液(直径1nm)、 ? 胶体分散体系(直径在1~100nm范围)和 ? 粗分散体系(直径100nm)。 3 第一节 概 述 微粒分散体系:将微粒直径在10-9~ 10-4m (1nm~100μm) 范围的分散相构成的分散体系称为微粒分散体 系。 混悬剂、乳剂、微囊 (microcapsules)、微球(microspheres) (100nm~100 μm) 微粒给药系统 (微粒DDS) 微乳、纳米脂质体(liposomes)、纳米粒 (nanoparticles)、纳米胶束等 (100nm) 二、微粒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 ? ①微粒分散体系首先是多相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 质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因而会出现大量的表面现象; (多相性) ? ②随分散相微粒直径的减少,微粒比表面积显著增 大,使微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所以它是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此,微粒分散体系具有容易 絮凝、聚结、沉降的趋势;(聚结不稳定性) ? ③粒径更小的分散体系还具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 泽尔现象、电泳等性质。(分散性) 5 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意义 ? 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体内分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 有缓释并延长药物疗效的作用,减少副作 用与毒性; ? 提高药物稳定性; 此类给药系统是缓控释、靶向制剂研究的重 要部分。 ? 微粒的基本性质决定,分散系中普遍存在微 粒的絮凝、聚结、沉降等物理稳定性问题, 是热力学与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本章以微粒分散系的物理稳定性为中心,介 绍其基本性质及有关稳定性的基本理论。 7 三、微粒大小与制剂应用 ? 微粒分散制剂可供静脉、动脉注射,亦可用于口服、 皮下注射或植入,还可供肌肉注射、关节腔内注射、 眼内及鼻腔用药等。 ? 在临床治疗上,静注微粒的大小有严格要求,90% 以上微粒在1μ m以下,一般不大于5μ m,以防止 堵塞血管与产生静脉炎; ? 在癌症的化疗中,将较大微粒进行动脉栓塞,治疗 肝癌、肾癌等(40~200uM)。含药微粒一方面可使 肿瘤部位血管闭锁,切断对肿瘤的营养,另一方面 可使肿瘤细胞内的药物浓度较高且持久,而在体循 环中的药物浓度相对较低,因而大大提高疗效,降 低毒副作用。 ? 微粒粒径大小与体内吸收分布有关: 0.1~3μ m的微粒注射在静、动脉,可迅速被 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从血流中清除,最终 到达肝脏。枯丕氏细胞的溶酶体中,小于50 nm的微粒能穿过肝脏内皮,或通过淋巴转运 至脾和骨髓,也可到达肿瘤组织;大于7μ m 的微粒,静注后可被肺部机械地滤取。 ? 人体红血球粒径为6μ m~7μ m,人肺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