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贡布里希:“偏爱”的合理性及其危险.docVIP

最后的贡布里希:“偏爱”的合理性及其危险.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后的贡布里希:“偏爱”的合理性及其危险.doc

最后的贡布里希:“偏爱”的合理性及其危险   1935年11月,在一场题为“心理分析和艺术史”的高级讲座上,面向一众心理分析专家,26岁的艺术史学者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 Hans Gombrich,1909~2001)将两幅画并置在一起,一幅是典型的沙龙绘画――画院院长布格罗的《维纳斯诞生》,另一幅则是“原始”的先锋绘画,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贡布里希试图说明,如果没有前者,后者就不会产生。20世纪的现代绘画,本质上是对绘画传统中浮华之风的反抗,“原始主义运动”是对媚俗的规避。这一主题,经过40年的不断沉淀与磨砺,最终形成一本书:《偏爱原始性: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   未及看到付梓样书,贡布里希以92岁高龄辞世。当此即,他是整个西方世界最富名望的艺术史家、艺术心理学家和艺术哲学家,英国最高级别爵士,牛津、剑桥、哈佛等12所大学的荣誉博士,英国、美国、荷兰、瑞典等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的院士或荣誉研究员。贡布里希著作等身,1950年出版的《艺术的故事》一纸风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在艺术心理学领域开疆拓土,四卷“文艺复兴艺术研究”也是鸿篇巨帙,而《偏爱原始性》作为他的最后一部著作,大师收山,黄钟大吕,重要性自不待言。   开宗明义,贡布里希在前言中指出,“这是一本关于原始性品味运动的书”。“我将要讨论西塞罗格言中所说的厌恶。”古罗马时代哲学家西塞罗有这样一段格言:“最能愉悦和最能打动我们感官的东西,恰恰也是我们很快感到厌恶而疏远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很难说清楚。一般说来,新的图画在美和色彩的多样性方面与古画相比,显得更加光彩夺目,一开始会迷住我们的视觉,但是这种愉悦不能持久,而古画的粗朴和古拙却仍然吸引我们。”贡布里希曾把西塞罗提及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西塞罗定律”(Ciceros Law),如果人们沉迷于天生的趋向和欲望,最初的满足感就不仅会终止,而且会彻底变成厌恶。 英国艺术史学者恩斯特?贡布里希与他的著作《偏爱原始性: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   “原始主义”符合心理学原则:过度过量的完美,反而导致了餍足和厌恶。所谓“偏爱原始性”,用现代市场研究的术语,可以描述为消费者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艺术消费者与艺术爱好者,更偏爱某种粗陋、笨拙、天真、异域、淳质、复古,因为其中有高贵、力量、单纯和真诚,这也是对庸俗、萎靡、堕落和浮华的抗争。同样就心理的层面而言,凡是“偏爱”,一旦陷入狂热,皆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原始主义”大行其道之后,优美、完整与纤巧,亦必将复兴。在某种意义上,贡布里希本人并不“偏爱原始性”,因为倡导“适可而止”以及“自我克制”,是他一生不变的精神。当贡布里希去世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写了《偏爱原始性》的书评,盛赞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因为他“关切的是对西方文明的维护”,诚为确评。   与后现代时期的诸位大哲相比,贡布里希相当“传统”。他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律师,母亲是钢琴家,家中有浓郁的人文主义氛围,少时经历维也纳学术与艺术的“黄金时代”。虽然不像母亲那样具有天分,他还是修习过音乐。“如果你问我从音乐中学到了什么,我认为我学到的是,人们得逐渐学习才能对大师们产生巨大的崇敬。”18岁时,他在一次考试中写了一篇论文,论及艺术欣赏如何从温克尔曼发展到浪漫主义、又从浪漫主义发展到实证主义、再从实证主义发展到后来的表现主义。后来,贡布里希承认,对这个题目感兴趣,是他一生做过的最了不起的大事。研究艺术欣赏的趣味变迁,既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他毕生孜孜以求的主题。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大学修习艺术史时,贡布里希有幸被师友带入弗洛伊德的圈子,又与卡尔?波普尔成为好友。1936年,为了逃避纳粹,他应聘进入从汉堡迁至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因此,贡布里希得以把维也纳学派的传统与瓦尔堡的传统融汇起来,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方法和波普尔的哲学方法统一起来,更重要的是,把艺术研究的心理学派和文化史学派融合起来。   贡布里希的全部学说以“理性”而著称。他创造性地提出“图式”理论,认为艺术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惯例,各种图式既不是艺术家对外部世界所见之物的复制,也不是其内心之物的展现,而是对传统图式的继承与修正。与相对主义者不同,贡布里希认为,艺术有质量评判的客观标准,艺术家的造诣也有高有低。贡布里希认为制像领域就像我们所处的空间,有一条引力定律,引力致使未经训练的艺术家远离模仿的较高领域,而拉向零碎和撮要,拉向底线。因此,米开朗琪罗的壁画与乌克兰民间艺术判然有别,“不应把姜饼小人看作是伟大的艺术,即使碰巧它们是用石头做成也是如此”。而后现代艺术中将马桶直接展览的新花招,为蒙娜丽莎画出八字胡的恶作剧,都是一种非理性症候,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