壅塞的清除--南朝至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一题.pdfVIP

壅塞的清除--南朝至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一题.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壅塞的清除--南朝至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一题.pdf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OO3年第3期 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No.3 200l3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壅 塞 的 清 除 — — 南朝至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一题 骆玉明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 要】 中古文人诗兴起以后,由于对诗歌特质的理解的偏差,出现一种语意繁复的壅塞现象,妨 害纯净的诗境的形成。从南朝至唐对此现象的清除过程,也就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为高度自觉的艺术创 造的过程。以语言浅显、意境明净、韵味悠长为特色的盛唐诗歌便以此为前提而产生。 [关键词] 南朝至唐代 诗歌艺术 壅塞现象 诗境的构成 创作与阅读 [中图分类号】 1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3)03—0117—006 南朝诗歌在中国诗史上的意义,近些年来逐渐得到较多的肯定。在追求“新变”的时代风尚下, 南朝诗人作出了各格各样的尝试,从而为诗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其成败得失中所积 累的经验教训,也成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大幅跃升的基础。但由于将唐诗的成就放在与南朝诗歌相 对立的地位上加以描述的态度由来已久,迄今对自南朝至唐代诗歌艺术发展具体过程的研究并不 能说是充分的。本文即试图就其中的一个问题稍作探讨。 关于本文的论题,首先想提出两个有趣的例子。 一 是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此篇《艺文类聚》所录为如下六句: 积峡忽复启,平涂俄已闭。峰峦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这实际是类书中常见的片断摘录,但明人钟惺、谭元春编选的《诗归》却作为完篇来看,并对其篇制 短小的特点大加赞赏。对此,同时代的周婴在其《卮林》卷七“诠钟”一节中给予了辛辣的讥刺: 《诗归》栽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云……。钟云:六句质奥,是一短记。谭云: 他人数十句写来,必不能如此朴妙。又云:如此大题目,肯作三韵,立想不善。诠日:江淹 《杂体诗》注(按指《文选》注)引谢《登庐山诗》日:山行非前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盈缺。盖即是篇发端也。不经昭明所选,代久篇残,何知“霜雪”后更无数十句乎? 耳目难遍,胸臆易生,亦论古今之一大病也。又康乐游览诗绝无寂寥数语者,读其集自得 之。[ ] 此篇残文, 匕堂书钞》尚另存“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二句,在“积峡”句前。逯钦立氏《先秦 汉魏晋南北朝诗》所录,即是以上几个部分的合并。 钟、谭所论,从学问上说固未免轻率荒疏,但就诗歌鉴赏而言,人们或许不难发现:他们误认作完篇的 片断,确实可以视为一首不错的短诗;尤其是,如将现存的另六句加在前面,诗不是变得更好,反而变得更 糟了。如周婴所说为“是篇发端”的四句,只是作者对其游览经历的—个交代,实无诗意可言。 [收稿日期】 2003—04—15 [作者简介】 骆玉明(1951一),男,江苏建湖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ll7 另一例是东晋释子帛道猷的《陵峰采药》诗,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五《道壹传》所录如下: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闲 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逯钦立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的也就是这一种。其实据宋孔延之的《会稽掇英总集》和张溟 的《会稽续志》,这诗后面还有四旬: 开此无事迹。以待竦俗宾。长啸自林际,归此保天真。 而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沃洲山是道猷栖居之处,在今浙江新昌)中提及这首诗,却仅有四句: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又宋施宿等《嘉泰会稽志》所载与之相同,唯“千里”作“十里”。明杨慎《丹铅总录》评述说:“此四句 古今绝唱也,有石刻在沃洲岩。按《弘明集》亦载此诗,本八句,其后四句不称(笔者案,《弘明集》实 未载此诗,杨氏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