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明清的戏曲理论与李渔;清代诗词理论概论.pptVIP

13、明清的戏曲理论与李渔;清代诗词理论概论.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明清的戏曲理论与李渔;清代诗词理论概论

第五编 明清文论 第三章 明清的戏曲理论与李渔 一、明代的戏曲理论 1、整体特点 (1)重表演而轻剧本; (2)重唱词而轻宾白; (3)重唱腔音色而轻动作表情。 2、吴江派与临川派 吴江派代表者沈璟,包括吕玉绳、臧懋楯、冯梦龙,主张戏曲应重音律,以合乎舞台演唱之要求为本色。 临川派代表汤显祖,包括王思任、孟称舜等,强调戏曲作品的神情意趣。 但不能简单说吴江重形式而临川重内容。 3、其他 朱权《太和正音谱》; 徐渭《南词叙录》; 吕天成《曲品》; 王骥德《曲律》 二、李渔《闲情偶记》 李渔(1611-1680),号笠翁,著有传奇《十种曲》。《闲情偶寄》前三部分“词曲、演习、声容”是论戏曲艺术的。 《闲情偶寄·词曲部》论戏剧创作,分为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浑、格局六个方面。 (1)“结构第一”,即把剧本创作放在首位。 包括:剧本创作中要合理虚构;内容必须有社会意义而非个人消遣泄愤之作;提倡独创;确立主题,突出主要的戏剧冲突 (2)戏曲语言:“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同时也很重视宾白。 (3)科浑:“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 (4)格局:即结构组织方式。重视开场、冲场、结尾。 三、清代其它戏曲理论批评 金圣叹评《西厢记》 戏曲的表现应婉转含蓄: “文章妙处,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若有时必欲目注此处,则必手写彼处。……《西厢记》最是解此意。” 重视人物描写。“观其发于何人之口,人即分为何人之言。” 第四章 清代中前期的诗文理论 一、王夫之 著有《诗广传》、《楚辞通释》、《夕堂永日绪论》、《姜斋诗话》等,编选了许多诗歌选本。 以论诗歌的”兴观群怨“和情景关系为中心,总结了历史上的情、理之争。 1、诗歌是“心之元声”的体现。 强调抒发真情实感,但又反对“俗诞”,主张一种高雅的性灵论。 2、不反对诗中之理,但要求其与形象紧密结合。“俯仰物理,而咏叹之。” 3、对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发展。“摄兴观群怨于一炉”,即统一于完整的艺术形象中。 4、“情景交融”论。二者无先后主次之分,共同营造出“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二、叶燮《原诗》 1、“正变”说:反对复古模拟、强调发展变化。 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相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比诸地之生木然,《三百篇》则其根,苏、李诗则其萌芽由糵,建安诗则生长至于拱把,六朝诗有其枝叶,唐诗则枝叶垂荫,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 2、推崇杜、韩、苏,提倡温柔敦厚。 杜甫之诗,独冠古今。此外上下千余年,作者代有,惟韩愈、苏轼,其才力能与甫抗衡,鼎立为三。 但他于“温柔敦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与时代相结合,不能摹拟因袭《诗经》而泥之。 他认为宋以前是诗歌不断演进的阶段,宋以后则诗歌之树的生长期已告结束,局部的循环代替了整体的发展。因而,他的“相续相禅”说并不彻底,尤其对清诗发展的方向未能提出多少积极地意见。 3、诗歌创作主体:才、胆、识、力 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 在四者中,识最重要,但四者又是彼此相关的、“交相为济”,互为依傍。 4、诗歌创作客体:理、事、情 他用理、事、情来概括诗歌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 比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三、王士祯的神韵说 生平论诗凡屡变 少年初筮仕时,惟务博该洽,以求兼长,文章江左,烟月扬州,人海花场,比肩接迹,入吾室者俱操唐音,韵胜于才,推为祭酒,然而空存昔梦,何堪涉想。中岁越三唐而事两宋,良由物情厌故,笔意喜生,耳目为之顿新,心思于焉避熟……既而清利流为空疏,新灵浸以佶屈……《唐贤三昧》之选,所谓乃造平淡时也,然而境亦从兹老矣。 “神韵”的历史流程 “神韵”: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 特点:1、发挥意境创造中“虚”的作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神韵之作以自然、入神为其重要特色;3、强调灵感兴会,非强求所致。 在诗歌范式上,王维、韦应物冲和淡远的田园山水诗就是他的理想。而对于杜甫等雄奇豪壮之诗并不喜爱。 四、沈德潜的格调说 他的诗歌批评原则是:“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以及作诗之先审宗指,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正平和。” 他要求士人积极入世,以便为巩固清代的统治,为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他所讲的“格调”,也是与他提倡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相一致的。 五、袁枚的性灵说 渊源于钟嵘、杨万里,主要接承公安派而来。 “性灵”是“性情”与“灵机”、“真”与“巧”的结合。 若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