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醇式结构引发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的研究.doc.doc

烯醇式结构引发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的研究.doc.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烯醇式结构引发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的研究.doc

综合设计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系 金恩泉(0610150015) 指导老师:汪辉亮 教授 交论文日期:2008年12月17日 烯醇式结构引发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的研究 金恩泉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系 北京100875) 摘要:为了研究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平衡中,较活泼的烯醇式结构在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中的引发效率,我们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9]、聚乙烯为基材、以水为溶剂并用丁酮烯醇式为引发剂,进行了紫外接枝实验。并通过测量聚乙烯片单位面积质量的增加量、羰基的吸收值、接触角,得到了当丁酮烯醇式作为引发剂时的引发效果。并发现丁酮烯醇式结构有很好的引发效果。因此,使实际工业化生产中无需加入乙醇,只要调整一下体系的pH,就可以提高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引发效率带来了可能。 关键字: 接枝,紫外辐射,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pH值,聚乙烯(PE)表面改性,接触角,羰基系数,紫外辐射。 聚乙烯(polyethylene,PE)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通用塑料,具有耐低温性、耐化学性、电绝缘性能、耐辐射性、以及抗水性等优点。但同时,聚乙烯不可避免的有着表面能很低[1]、表面光滑、结晶度高等缺点。所以对聚乙烯的表面改性变得极为重要。其中,通过紫外接枝的方法对聚乙烯进行的表面改性效果最好[6]。在这里一般我们使用芳香酮类作为光引发剂,如二苯甲酮(benzophenone,BP)[2]及其衍生物。但芳香酮类引发剂一般不溶于水,所以无法在水体系中进行反应。这给工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后来,出现了用溶于水的丙酮做引发剂的方法[10],解决了这个问题。但酮类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酮类的溶解性降低很多。即使是仅多一个碳的丁酮,溶解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丁酮是极不溶于水的。除非加入乙醇,不然很难发生反应。但在工业化生产中,使用大量的乙醇会大大增加成本。能不能有别的方法,即使不加乙醇也能提高紫外接枝引发效率呢?我们想到了让丁酮转化为能溶于水的相应的烯醇式结构。让烯醇式作为紫外接枝的引发剂。因为烯醇式的溶解性明显比酮类要好。在强酸或者强碱都能使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平衡往生成烯醇式的方向移动[3]。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体系,通过调体系的酸碱性使酮式转变为溶解性更大,更活泼的烯醇式结构,使其作为光引发剂参加反应。这样,即使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不加入乙醇这样的有机物,只需加入适量酸或碱,也可以让丁酮等在水体系中进行反应。 一、实验部分 1.原料和试剂: 高密度聚乙烯塑料(HDPE):粉料,MFI 为0. 85g/ 10min , Mn = 1. 18 ×104 ,结晶度为63. 2 %;北京燕山石化化工一厂生产; 甲基丙烯酸(MAA):分析纯 天津市傅迪化工有限公司; 丁酮:分析纯 北京化工厂; 丙酮:分析纯 北京化工厂; 浓盐酸:分析纯 北京化工厂; 浓硫酸:分析纯 北京化工厂; 氢氧化钠:分析纯 北京化工厂; 乙醇:分析纯 北京化工厂; 丙酮:分析纯 北京化工厂; 去离子水:北京师范大学造。 2.体系的设计 我们设计了以下五个大体系: 体系1:1mol/lMAA+10%丁酮+80%水+10%乙醇 (ph=2.48) 体系2:1mol/lMAA+10%丁酮+80%水 (ph=2.29) 体系3:1mol/lMAA+10%丁酮+80%水+HCl (ph=1.51,ph=0.51,HCl=4ml) 体系4:1mol/lMAA+10%丁酮+80%水+H2SO4 (ph=1.55,ph=0.51,H2SO4=4ml) 体系5:1mol/lMAA+10%丁酮+80%水+NaOH (ph=11.14, ph=12.98, ph=13.94) 可以看到,在体系3,4,5中我们又把每个大体系分成了三个不同pH的小体系。体系2是用来做体系3,4,5的空白对照组的。体系3和4是酸性体系。但体系3是非强氧化性的强酸体系,而4是强氧化性的强酸体系。体系5是强碱性体系。体系1是较成熟的体系,通过加入乙醇使丁酮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增加丁酮的光引发效率。我们可以用体系1和体系3,4,5做比较,观察体系3,4,5的引发效率。 3.试验样品的制备和溶液的配置[4] 用硫化机(XQLB 型,25 吨,上海第一橡胶机械厂)在160±5℃下将聚乙烯粒料预热6min,然后在150kg/cm3压力下保压4min,取出后立即置于自来水中淬冷,制成薄片,然后裁切成2cm×3cm的长方形样品,用丙酮索氏抽提24h后至于烘箱(中兴 上海宜川仪表厂 泸 AISET YLD-6000)中干燥至恒重。 并依次配出上述体系1-5.其中配置体系3时,添加不同量的浓盐酸,配成pH分别为1.51,0.51以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