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清风痛宁穴位透皮给药【双侧肾俞穴】.ppt

正清风痛宁穴位透皮给药【双侧肾俞穴】.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正清风痛宁穴位透皮给药【双侧肾俞穴】

电子脉冲治疗仪操作步骤 ①接通电源; ②用乙醇棉球擦洗局部皮肤,同时擦去油脂减低皮肤阻抗. ③将沾有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的双层纱布均匀放置于电极片. ④将电极片放于双侧肾俞穴,以束腰带固定; ⑤打开电源,统一选择处方3,治疗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 ⑥治疗时间30min. 每日1次; ⑦治疗结束, 取下束腰带及电极片。 治疗2个月后疗效观察 观察指标--症候积分 全身浮肿.小便泡沫----主症 面色晄白.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腰酸身重.恶风----次候 采用半定量等级资料计分评价方法,即按无、轻、中、重四个等级 主症计为0、2、4、6, 次症记为0、1、2、3. 舌脉具体描述,不记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记录,观察治疗前后积分变化.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 【完全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或“±”2个月以上,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小于0.2g,高倍镜下尿红细胞消失,尿沉渣计数正常,肾功能正常。 【基本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3个,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 【有效】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减少25%~49%,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5个,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 【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或反复加重者。 主要检测指标 疗效观测指标24h尿蛋白定量、尿常规、血压; 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 血液流变学测定 安全性观测指标 血、尿、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 心电图; 女性月经情况。 不良反应观察 主要观察药渗后观察对象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性分布和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成组t检验。 若不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完全缓解 基本缓解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X2 P 对照组 39 0 5 22 12 69.2 7.158 0.007 治疗组 40 1 8 29 2 95.0a 组间疗效比较:a P0.05 结 果 表2 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Cr.Bun比较 组别 例数 时间 尿蛋白 Cr Bun (g/24h) (umol/L) (umol/L) 对照组 39 治疗前 2.19±0.2 187.76±12.7 32.90±7.46 治疗后 1.62±0.4a 173.57±11.3c 27.80±6.15a 治疗组 40 治疗前 2.32±0.9 192.13±12.8 24.29±7.36 治疗后 1.20±0.6ab 176.42±10.9c 24.59±8.15c 副 作 用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肝、肾功能损害 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0×109/L 讨论 谢 谢! 正清风痛宁穴位透皮法治疗 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观察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何泽云 中医透皮给药简介 武威汉代医简 醇酪 猪肤膏 碎,置铜器中,用醇酪三升渍之碎时。取猪肤膏三斤先煎之。 气聋 裹药以毂,塞之耳。 日一易之。 中国医学 外用药 历史 豕膏--猪油 《周礼·天官·庖人》“夏行腒鱐膳,膏臊.” 郑玄注引汉郑司农 曰:“膏臊,豕膏也,以豕膏和之.” 《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中国医学 外用药 历史 马王堆医书.养生方 记载3个栓剂 阴道栓剂 中国医学 外用药 历史 膏 药 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 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 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 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 中国医学 外用药 历史 中国医学 外用药 历史 电致孔透皮给药 高速 微粉 压力 短波 PWs 生物 驻极体 电致孔技术 Electroporation EP 离子导入 fontophoresis 超声 波促透 Sonophoresis 物理 给药 TDDS 2、减少给药次数 提高治疗效能 延长作用时间 避免多剂量给药g 4、使用方便 患者可以自主用药 也可以随时中断用药 3、维持恒定有效的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