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选.doc上课讲义.doc.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文选.doc上课讲义.doc

孟子文選 98.02.02~98.02.06 孟子(後世稱亞聖,顏回是復聖)名軻,戰國時鄒人。生卒年不詳,享年約八十多歲。孟子先人為魯人,後遷於鄒。其父早逝,仰其母仉(音掌)氏教養成人。「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耳熟能詳。史載﹕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即孔子的孫子孔伋,後世稱述聖),孟子即受業於子思之門人。 孟子約四十歲前設教授徒。後周遊列國,與各縱橫家競尚遊說,孟子名滿諸侯,甚至於有好辯之譏。其遊說之國先後計有齊、宋、滕、梁(即魏)、魯。孟子歎道之難行,返鄒講學以終,並與萬章、公孫丑等編孟子七篇(每篇又分上、下),流傳至今。 孟子一書就史記所載「作孟子七篇」,包括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盡心等。但在東漢班固漢書卻有「內外十一篇」之說(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等為外四篇),後亡佚不可得。 孟子一書作者向來有三說﹕一為孟子自編﹔二為孟子死後,門人萬章與公孫丑之徒共同編纂﹔三為孟子與門人共同編纂。三者以共同編纂最為可能。 孟子學術思想,大抵淵源於孔子,然兩者所處時代背景迥異。戰國時期諸侯窮兵黷武,異說四起,野有餓殍。他提倡「性善說」,勸說國君行仁政。 孟子以為人性本善,只要依著本性,發揚光大,即可成聖成賢。他以為人有四善端﹕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這也是人與野獸最大的差異。所以「性善說」是他的學說中心,發孔子之未發。 梁惠王上 (一)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填然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細網,音古)不入洿池(低窪池塘),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於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 「狗彘食人食(年豐有餘,畜生可食人食)而不知檢(收藏餘糧,以備荒年),塗有餓莩(音縹,死屍)不知發(發糧賑濟)。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棍)與刃,有以異乎「以刃與政 曰:「庖(音袍)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餓死人),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人且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陪葬的木偶),其無後象人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今作洗)之(一雪恥辱),如之何則可?」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 曰:「士師(獄官)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把他罷免掉)。」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八) 齊宣王問曰:「湯放(放逐)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史書)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害)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 公孫丑上 (二) 宋人有閔(憫,憂也)其苗之不長而揠(拔)之者;芒芒然(疲憊)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疲累)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枯稿)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三) 孟子曰:「以力(武力)假仁(假借仁義的名義)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不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六)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他人受害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墜落於井),皆有怵惕(音觸替)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納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音腰)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音勿)其聲(名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