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拟社群到社会网络观点的社会性分析-清华大学教务处.doc

从虚拟社群到社会网络观点的社会性分析-清华大学教务处.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虚拟社群到社会网络观点的社会性分析-清华大学教务处

網路上的社群: 從虛擬社群到社會網絡觀點的社會性分析 蔣 昕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摘 要 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人們習於以之與人互動,也產生了在各種情況下組成的社群。早期學者如Rheingold將網路社群視為「虛擬社群」,而近幾年Wellman等學者主張的「社會網絡」觀點卻較能適用資訊社會中日漸多樣化的社會關係。本文的討論分成三部分:首先,資訊社會中的社會性是由個體出發的,人際之間的強弱連構成了網絡關係。網際網路上無論是具有緊密關係的群體抑或短暫的一對一關係,都被納入了社會網絡的一環,開展了網際空間中社會性的可能性;其次,從個體社會網絡的角度,形成不具有固著疆界的社群,在採取集體行動時可以降低溝通與交換意見的成本,並更有效率的展開行動;最後,Castells認為個體網絡觀點是個體主義的勝利,然而這裡的個體主義並不是「去社會性」的個體主義,而是表達以個體的視角看待社會網絡。在資訊時代,人的分類方式改變,每個人同時具有許多身分以及不同的關係,而網際網路上的社會關係也是如此,以個體為中心連結出社會網絡。與傳統的社會學對照後瞭解到,由個體出發的社會網絡觀點可說是資訊社會當中一種新的社會性觀點。 關鍵字:社群、虛擬社群、社會網絡、個體網絡、社會性 一、前言 在「資訊與社會」的課程中,我開始嚐試運用許多網路工具,例如blog、flicker、twitter、del.icio.us、facebook等。在使用這些工具時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以往自己運用網路的方式是讓線下的關係在線上延伸,所以習慣於和自己已經認識的人互動,但我卻很少試著和陌生人在線上成為朋友,偶一為之,也是在突破自我設限的狀況下才會去嘗試。這讓我反省到這些帶有社會性的網路工具,提供使用者和在線下不認識的人相互連結,產生關係。拉高層次後,我發現正是網際網路所提供的這些可能性,加速社會性產生變化。 以往容易歸類的社會關係,例如親戚、同學、社團朋友,添加了在網際網路上的關係之後變得難以分類。在身邊的親人不見得和自己有最強的連帶,而遠在別的國家的陌生人或許正分享著自己當下的心情。個體參與的社群或組織不再意味強連帶的關係,有組織的社群也不再是社會性的中心。 「社群」(community)為社會學的重要概念,在社會變遷的脈絡下,常被廣泛討論:傳統社群在工業化、都市化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次轉折,原先血緣、地緣為主的社群漸漸減少,傳統的價值遭到了挑戰,個體不再只血緣和地緣關係連帶,而在分工複雜的社會中產生愈來愈多樣化的社會關係,社會學家擔心社群的消失。在網路興起之後,由於透過各式各樣的媒介以及網際網路的發展,突破了空間的局限,更加複雜化了人與人的關係,「社群」概念的變遷也是資訊社會學者關心的議題,是社群變質了,還是資訊時代,帶來了新的社群意涵? 網際網路使互動的雙方可以超越時空、跨越地方,而增添了人與人被連結起來的可能性。資訊時代的社會學應該發揮想像,瞭解網路工具漸趨普及對「社群」所帶來的轉變,以及對生活方式的影響。從社會變遷的角度,新的生活方式所意涵的社群與過去社會學者所定義的社群概念需要進一步剖析。資訊時代的社群和傳統社會學所討論的社群有什麼異同之處?資訊時代的社群與傳統社會學所定義之社群是全新的概念,還是同一社群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從這些疑惑出發,透過回顧討論網路社會性的文獻,本文將進一步分析網際網路中的社會關係,個體與他人互動的模式,人際間的連結樣貌,特別是社群意涵的轉變。 二、社群這個議題 社群(community,在傳統社會學中大多被譯為社區)在社會學中並不是一個新的論題,而是在社會變遷中一個不斷被注意到的主題。最早圖尼斯(F. Tonnies)認為社區關係的形成主要來自血緣關係,其次是地緣關係;涂爾幹(E. Durkheim)則認為傳統的社區是一種機械連帶,在這種關係之下分工程度低,差異性小,是故整合社區時較容易,而工業化之後分工程度較高社會的社會性則以有機連帶為主;韋伯(M. Weber)談的共同體關係建立在人際之間的相互隸屬性上,特別是情感的因素,所以可以構成社區(引自廖鐿鈤 2001)。然而,在傳統社會過渡到工業化社會的都市化過程中,傳統社會中組成社區的引力漸漸趨弱,個體不再只因為血緣或地緣組成社區,而在其他場域中和人組成不同的群體。也有學者認為,都市化後的社會因為傳統的價值解組,構成社區的社會性也漸趨消融,而近年來漸漸普及的網際網路上的社會性會是新型態的社區。Schulz-Schaeffer就認為網路上的虛擬社群能滿足一些我們在真實世界中社群所逐漸消失的渴望與需要,人們可以在其中進行社群的重建(引自陳仲偉 2005)。 資訊社會中的community觀點因為資訊媒介的關係而有所轉變。Howard Rheingold首先提出虛擬社群(virtual com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