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民族民间歌舞概况.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洱源县民族民间歌舞概况

洱源县民族民间歌舞概况 洱源县民间歌舞艺术历史悠久,西山“打歌”是白族最古老的歌舞文学样式,被《白族文学史》列为开卷首篇。一些民间歌舞家喻户晓,许多民歌小调优美动听,题材广泛,传播甚远。现将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族民间歌舞及音乐、器乐介绍如下: 一,民歌 (一)对歌。洱源县各族人民都有对唱民歌用于交流情感的习俗,其中以白族对歌较为普遍。每年的茈碧湖海灯会、海西海歌会等,是盛大的对歌场所。有的还专程赶赴大理三月街、蝴蝶会、“观上兰”会对歌。无论是熟人相遇、旧友重逢,或是初次相识,意欲交好,普遍都用白族“山花体”诗歌传情达意。年轻人谈恋爱,鳏夫寡妇重找对象,往往用歌表情达意,唱到情深处,就会难舍难分,以对歌结成夫妻的常常是最美满的姻缘。西山一带娶亲路上,常常会有拦路对歌,3次胜了才能把媳妇娶回家。平时上山下地劳作,也时常对歌逗趣。 (二)白族调。白族语称“白枯”,是指用白族语歌唱的山歌体传统民歌,一般在田间、山野或节日喜庆中歌唱。白族调分男腔、女腔两种。男女腔曲调由上下两个乐段构成,但女腔三乐句加一个扩冲性乐句,男腔一段为四乐句,也有紧缩或扩冲乐句的情况。唱调的句式、韵律、声律都与白族传统诗歌格律相同,在对唱时起呼、应对,曲头或一、五句后加白族语衬句,如“几秋勒”(唱得好)、“早奴胎”(说给小妹)等。 洱源白族调分为西山白族调和凤羽白族调。唱词格律句式基本相同,句式固定,格调十分严谨。在坝区有“四大韵”的说法,在西山有“三十六韵”的说法。凤羽白族调流行于凤羽、茈碧湖、牛街、乔后、炼铁等地。旋律与剑川白族调相似。演唱多用三弦伴奏,唱词前常有较长前奏,并插入长短不等的间奏。演唱至最后加衬词、尾声结束,大多数唱腔的终止落在半终止性质的属音上,由伴奏延续乐意,结束在调式主音上,形成独特的风格。西山白族调流行于西山、炼铁、乔后等地,属二段体乐段。乐段末尾加“啊依哟”衬腔,或在后乐段第一乐句后加“啊茵哟”拖长音。有的女腔在第一乐段第一句后加赞叹词“呗”或“啊呗”的喊声,增加了乐曲质朴、豪放的山野风味,淳朴动人。西山调可独唱可对唱,民间无伴奏。 (三)西山打歌。西山打歌是西山地区白族人民在婚丧庆典、社火集会时举行的一种边唱边舞的群众性歌舞,产生于氏族部落时期,具有原始初民生活的独特风格。西山打歌集诗、歌、舞于—体。举行“打歌”活动时,演唱者分为甲乙两方,围着篝火成一圆圈,边歌边舞边喝酒或茶,徐徐踏步,由歌头领唱一问一答,其余齐声应和,舞姿、步伐、音调都很少变化,常插进“冉里冉、哎”或“畦力”等衬词,音调粗犷古朴。唱词一般两句一段,格式自由,内容广泛,有天地形成,牲畜、农作物来源,狩猎、战争及生活中的故事等,如叙事体长诗《创世纪》及《打虎歌》、 《放羊歌》、《白王歌》等。 (四)大本曲。一说源于唐“彝文”、“俗讲”,一说起于明代。主要流行于邓川、右所等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随专业剧团及大本曲艺人巡回演出传播,茈碧湖、凤羽、牛街、炼铁、乔后等地区亦有传唱。表演形式由一人端坐说唱,伴以三弦。曲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或称“三十六科,七十二记”。县内原来流传有100多本,常见的有60余本。1985年,编写《洱源县曲艺集成》时,搜集的有《傅罗白寻母》、《柳荫记》、《蟒蛇记》、《韩顺龙退亲》、《白鹦哥行孝》、《磨盘记》、《仁宗认母》等39本。近年来,民间艺人除表演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曲目外,还以新人新事或小说、家史、电影为题材进行创作,有《烈女传》、《风波亭》、《血海深仇》、《焦玉禄》、《深夜护堤》、《一代新风》、等lO个新剧目。 大本曲曲调有“三腔、九板 十八调”之称。“三腔”—说指高、中、低3种不同音域的声腔,一说指南腔、北腔、海东腔3种不同流派。县内流行的大本曲声腔,从演唱艺术风格看,属“北腔”流派。“九板”是大本曲主要唱腔,分平板、高腔、小哭、大哭、提水板、边板、阴阳板等。“十八调”指麻雀调、螃蟹调、赏花调、五更调、跳神调、莲花落等18个固定唱腔,因各调旋律及所抒发的情感各异,大多曲调只在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环境中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文化广泛交流,各种艺术形式、流派相互吸收融合,大本曲十八调也有新的创新,其传统的坐唱形式已发展为表演形式。 (五)本子曲。白语叫“本芝枯”,流行于凤羽、茈碧湖、牛街、乔后等地。本子曲通常由一人演唱—人以三弦伴奏,或自弹自唱。近代以来,有的在原来从头唱到尾的基础上插入少量道白,但仍以唱为主。其歌词属叙事长诗体,有人物有故事,少则几百行,多则数千行,一唱就是一本,故称“本子曲”。其曲调源于洱源白族调,唱词句式、乐段韵律与洱源白族调相似。境内流行较广的本子曲唱本有《鸿雁带书》、《鸿雁回书》、《出门调》、《五更曲》、《黄氏女对金刚》、《十月怀胎》、《放鹞曲》、《双恋歌》等,也有民间艺人根据传说、电影、戏剧、时事政策等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